- 相關推薦
非物質、非物質主義與設計教育
-- 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 趙江洪教授 摘要:本論文探討非物質和非物質主義的基本概念及其對工業設計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意義。非物質主義設計思潮是近年來在歐美和日本廣泛討論的熱門話題,其研究涉及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居多領域,在設計藝術范圍的討論,也被提到了設計藝術發展的方向性問題的高度,當然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雖然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態不同,但人類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是相互關聯的,畢竟世界是一個地球村。 一、 非物質主義設計思潮 1995年3月在安徒生的故鄉丹麥召開了主題為“精神高于物質--有限物質時代下的非物質設計“(Mind over matter-Immaterial Design in the Age of Material Limits)的國際工業設計學術會議,會上我第一次接觸到所謂“非物質“( immaterial ) 的概念,聽了許多專家的論文(其中包括日本東京造型大學教授益田的論文),我的印象是在工業設計領域討論非物質設計也許只是一種哲學思考或觀念更新,非物質設計的理想離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實踐還相去甚遠。然而,今年在無錫輕工大學工業設計教育研討會上,日本的益田教授和意大利曼齊尼 ( Ezio Manzini ) 教授的論文,從工業設計實踐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對非物質設計作了進一步注解,事實說明非物質主義及其相關的許多新概念的確正在醞釀著一場工業設計的新變革和新設計運動,設計教育當然不能例外。工業設計也許正處在“十字路口“(益田教授語)。
壓路機設計-表現和強調物質的“量" 設計:趙江洪 非物質(immaterial)的英文原義是“not material“。非物質主義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物質性是由人決定的,離開了人,物質就沒有意義了。必須指出的是,設計界今天討論的非物質主義僅僅是借用了這些哲學的概念,同原來的概念是非常不同的。非物質性在日文中稱為“脫物質性“(日本東京造型大學教授益田),這里用“脫“字表達比較準確但缺乏直觀,非物質的概念如何翻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非物質主義緊密聯系的概念是“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信息社會“等等。 非物質性是相對于物質性而言的。對于工業設計而言,“物質性“意味的基本意義是: 物質性或者設計對物質性的表達是社會工業化的結果,而工業化建立起來的社會是一個“基于物質產品生產與制造的社會“,因此物質性和物質的“數“、“量“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概括起來,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工業設計都是在市場經濟、市場競爭、消費主義、企業管理和對物質利益的肯定這幾個社會經濟條件主導之下發展的。生產與消費、有計劃的廢棄與對物質財富占有的欲望,成為設計的社會經濟推動力。對物質利益、物質欲望和消費主義的肯定無疑是工業化社會的“社會倫理標準“。 工業社會或者我們說的現代社會可以稱為“以技術為中心的社會“(techno-pole),主要指一種建立在人類商業和技術兩個方面的需要和滿足的基礎上的社會秩序。在工業社會中,設計是以滿足人類“物質欲望“和“消費主義“為核心的活動。“物質性“表達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本方面,產品的所謂“藝術性“和“精神性“是附著在產品的物質性上的。物質性是一種明擺在我們面前,但可以任我們去解釋和表現的東西。 只有理解了物質性的概念,才能真正了解非物質性的概念。對于工業設計而言,“非物質性“意味著的基本意義是: 非物質性或者設計對非物質性的表達是社會后工業化或信息化的結果。信息社會是一個“基于提供服務和非物質產品的社會“,信息社會是物理現實和社會現實充分信息化的社會。因此,未來社會也許可以稱為“以知識為中心的社會“,這是一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信息社會。 “非物質“不是物質,但“非物質“是基于物質的,只不過是脫離了物質的層面。美國的微軟(Microsoft)公司稱得上是一個非物質時代的標志,微軟生產的Windows系列軟件其物質的“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絕對價格低廉,但微軟的服務對象遍及全世界,其提供的“服務“是無法比擬的,因此,微軟的收益巨大。“服務“創造了效益。

《日本和服展》表現一種空靈、非物質主義和無形----Lida Lowrey等設計 從工業社會的物質文明向后工業社會的非物質文明(immateriality)轉變,將是下一個世紀設計發展的總趨勢,而推進這一轉變的關鍵是信息技術。21世紀的設計將從有形(tangible)的設計向無形(intangible)的設計轉變;從物(material)的設計向非物(immaterial)的設計轉變;從產品(product)的設計向服務(service)的設計轉變;從實物產品( product)的設計向虛擬產品(less product)的設計轉變。 設計觀念變化的顯著特點是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探詢未知,為信息社會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設計理念,就是說設計不僅僅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設計研究科學技術對環境與人的生存方式的影響。 非物質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同時又內涵非常廣泛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應十分清楚地認識到關于非物質設計的研究是交叉學科的研究。而交叉學科研究,要人們拋棄現成的思維方式,打破各學科之間的邊界,去面對實踐和理論中提出的大量來自不同的時間、空間和文化中的問題,因而是極其不容易的。 二、 設計教育 非物質設計對工業設計教育提出了許多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設計究竟更多的是一種“策劃“還是原來意義上的“設計“;設計更多的是一種“技術“還是一種“方法“或“方法論“,這些問題無疑是決定21世紀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向性問題。 眾所周知,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計劃,而把策劃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職能分解出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設計職業化的結果,是與企業或跨國集團的運行方式一脈相承的。而原來意義的設計是指對一個“物“的設計,是研究“人與物“的關系。非物質設計要求研究“人與非物“的關系,設計中策劃的功能被一再強調,而且越來越突出。這些對如何理解工業設計和設計教育的內涵將產生巨大影響。 另外,非物質設計要求設計教育中提供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和方法論,強調概念和創意,強調“少設計“(less design)甚至“停止設計“(stop design)。技術是重要的,但不是本質性的東西。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工業設計將“面目全非“。 與此同時,工業設計的專業也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發達國家的工業設計專業大都增加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如新媒體專業(new media )。湖南大學也在研究基于因特網的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系統(ICAID),在網上建立“設計工作室“,提供基于網絡的設計咨詢、教育和實踐的服務。非物質概念實際上已經在工業設計教育中萌芽。 意大利人曼齊尼 ( Ezio Manzini ) 教授認為設計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是:理解能力、分解或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可變或適應能力、個性或表達自我的能力、解決問題或快速反應的能力、研究能力。曼齊尼的觀點我不能“顧名思義“地理解,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討論。 非物質主義及其對設計教育的影響將是一個深遠的問題。也許有的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中國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是有差距的,非物質主義的問題是否為期太遠。對此,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決不能走“先發展,再治理“的西方發展模式,用中國人的智慧走一條更加合理的發展道路,考慮國情不等于一定要走別人走過的道路。 參考文獻:
趙江洪 設計藝術的含義 湖南大學出版社 1999
騰守堯 譯 非物質社會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作者: 趙江洪教授,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機械學人機工程方向博導 -----------------------------------------------------
(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 電話:0731-8822418 郵編:410082)
論文出處(作者):
Knowledge Design: 面對數字時代的工業設計
互動模式的CAID
【非物質、非物質主義與設計教育】相關文章:
論非物質設計及其在中國的發展03-19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03-21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的關系12-06
論非物質激勵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03-19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標準問題的反思03-19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標準問題的反思03-18
淺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標準問題的反思03-06
提高大學生非物質文化保護意識的對策論文12-02
論物質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