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學說在危重病醫學中應用淺析
【摘要】 從脾胃學說出發,探索脾胃學說在危重病醫學中的應用【關鍵詞】 脾胃學說 危重病醫學 應用
近年來,危重病醫學發展很快,基礎生命的支持,為很多疾病贏得了恢復的時間和可能。筆者試從祖國醫學角度去理解、探索危重病的發病機制與治療要點,下面茲從脾胃學說出發,談一些體會。
一、脾胃為后天之本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古人云:“安谷者昌,絕谷者亡。”喻嘉言謂“壽命之本,積精自剛,然精生于谷,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扁鵲謂“針藥莫治者,調以甘藥。”[1]在危重病醫學中,西醫更注重外在病因的消除及基礎生命的支持,如抗細菌,抗病毒,抑制免疫,維持水電平衡,維持呼吸循環功能等。而中醫更注重激發人體自身的潛能,而恢復自身的陰陽平衡。今天,在危重病管理中,提倡早日腸內營養,現代醫學認為,腸內營養符合生理,有促使胃腸道功能恢復,維持消化液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提高機體免疫,保護腸粘膜屏障,防止細菌移位等作用[2],從祖國醫學角度看,腸內營養在早日恢復脾胃功能,以復氣血生化之源,具有重大意義。陳修園謂“甘藥調,回生理,建中湯,金匱軌”[1]。然后“甘藥調之”,卻并非腸內營養如此簡單,張仲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是在桂枝湯倍芍藥基礎上化裁而出,不僅能益氣健脾,急建中氣,更能調和陰陽。故其重在激發脾胃功能,調整陰陽平衡,以復后天之本。據現代實驗研究,黃芪建中湯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3]。至金代,李東桓倡“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創補中益氣湯,升發脾胃陽氣,而屢起沉疴痼疾,值得借鑒。
二、脾胃產生宗氣,資生元氣
宗氣是由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于胸中之氣,宗氣生成有兩個來源:一是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氣,一是肺從自然界中吸收的清氣。二者結合,生成宗氣,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貫注心脈,并沿三焦下行,布散全身,功能有行呼吸,行血氣和資先天三個方面。各種疾病,損傷脾胃,宗氣生成、運行障礙,常致危候。近代名醫張錫純,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予升陷湯、回陽升陷湯,類似今天嚴重的心肺功能衰竭[4]。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賴后天之氣不斷資生,與人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可見,增強脾胃功能,即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使疾病康復。
三、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
危重病患者常有多臟器功能障礙,從祖國醫學角度看,都是陰陽失衡,氣機逆亂。如肺氣失于肅澤,肝氣不能升發,心火不能潛降,腎水不能上滋,脾氣不升,胃濁不降。而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如《醫學求是》謂“中氣為升澤之源,脾胃為升降之樞軸。”“中氣旺則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輪旋”。朱丹溪謂“脾具坤靜之體,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泰矣”。說明五臟之間具有升降作用,心肺屬陽而必須下降,肝腎屬陰而必須上升,而這種升降的樞紐在中焦脾胃,有了這種升降作用,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天地交泰)。
(《醫碥》亦謂“脾胃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紐”,脾胃升降正常,既能使氣血生化有源,又能協調其他臟腑氣機的升降,從而促使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唐容川謂“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氣生于腎水,而上主于肺,其間運上下者,脾也,水火二臟皆系先天,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二臟全賴于脾”,[5]因此,在病情險惡,錯綜復雜之時,當求諸脾胃,急建中氣,以復后天之本,以使氣機升降復常,陰陽歸于平衡,故扁鵲謂“針藥莫治者,調以甘藥。” 四、脾主升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危重病患者腸內營養時,常出現消化不良,甚至完谷不化,這是由于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清氣不升之故,應予健脾助運之劑,佐以消食化滯之品。然亦有雖能消化,但肌膚不長,形體精神不充,亦為清陽不升之象。《內經》謂“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蓋凡耳目口鼻功能失調,肌膚不榮,形體失充,均可從脾主升清求之,大抵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之類。
五、胃主降濁
濁氣在上,則生瞋脹。現代醫學研究頗多,認為胃腸道是人體最大的細菌庫,同時也是最為脆弱的內臟器官,其屏障功能容易受到破壞,腸道內細菌、內毒素移位,形成腸源性菌血癥和內毒素血癥,激活機體的炎癥反應,成為多臟器功能障礙的始動因素,于是運用了一些通腑泄濁的中藥,主要是大黃,取得了一定的療效[2]然而,胃濁不降與脾清不升常相因為病,清氣不升則濁陰不降,當在溫運脾陽的基礎上,以泄胃濁,如《千金》溫脾湯,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六、脾統血
危重病患者常有氣隨血脫,血不循經之險證,如失血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其中多有虛證,祖國醫學認為“脾統血”始于《難經》“主裹血,溫五臟”。大致原因有二: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二、氣為血之帥,對血液正常運行具有推動和固攝作用。《景岳全書·經脈類》謂“故凡見血脫等癥,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發生之氣,蓋甘能生血,甘能養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生陰長,而血自歸經矣,故日脾統血。”唐容川亦謂“可知治血者,必以脾為主,乃為有要。”[5]臨床常以參芪、歸脾湯之屬,每獲良效。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尤其是危重病領域的突破,很多疾病得到了救治,由于大多危重病人均不能進食,曾一度限制了中醫湯藥的使用,自腸內營養開展以來,中藥湯劑在該領域使用日益增多,然大多側重于用某些中藥,解決一些局部癥狀,缺少系統的整體治療,更缺少系統的理論指導,筆者多年研究,覺扁鵲所謂“針藥莫治者調以甘藥”最得其要,即急建中氣,以復后天之本,茲述其意,旨在拋磚引玉,當進一步加深研究。
參 考 文 獻
[1]方藥中.醫學三字經淺說[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2]王春亭,王可富.現代重癥搶救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3]萬幸,劉倩嫻,方詢信等.黃芪建中湯對脾虛小鼠免疫功能的調節[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4(4):250.
[4]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唐宗海.血證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脾胃學說在危重病醫學中應用淺析】相關文章:
淺析護理流程管理在急危重病人搶救中運用11-22
淺析警犬技術在合成作戰中的應用論文05-17
淺析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11-21
淺析語境因素分析在聽力測試中的應用11-18
淺析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03-20
淺析情感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03-08
淺析公平理論在薪酬管理中的應用12-08
淺析多媒體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01-17
淺析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應用12-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