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討論文
大學語文課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對高職學生語文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邊緣化處境及高職學生的語文水平并不容樂觀:很多高職院校未將大學語文課確定為公共必修課,即使開設也存在著課時不足、教師轉崗、教學內容傳統、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大等一系列問題;大部分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詞匯貧乏、句式單一、語句不通,學生大都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量偏少,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不足,人文知識底蘊不足,文化意識淡薄。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精神的給養。因此,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與改革十分迫切。實質上,在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興辦與發展的進程中,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改革的步伐似乎從未間斷過,因此,就原有基礎而言,高職大學語文課現階段應處于“再建設階段”。所謂“大學語文課程再建設”,是指在已有的改革和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建設目標和建設任務。宏觀上,建立高職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微觀上,從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教學資源建設、網絡平臺建設、師資建設、考核評價方法改革等方面,全方位、系統化、具體化的建設。2009年,原教育部張堯學司長提出“兩個系統”理論,即針對高職學生,要注重“系統的基礎知識培養”和“系統的動手能力培養”,也就是主張建立基礎理論課系統和實踐課系統,這個主張針對高職課程設置和課程改革起到了及時糾偏的作用,對大學語文教學也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更多的高職教育工作者真正認識到:“高職辦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高職院校首先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然后使其具有適應就業需要的專業技能,再是促進其能夠可持續發展,提高終身學習能力。”教育部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做了這樣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能素質的高質量人才。”高職院校作為全日制高校,是高等教育層次的職業類院校,毋庸置疑,應該秉承這樣的根本原則。如何發揮好育人的根本作用,從實際出發、真正落到實處的課程再建設是每個從教者的根本任務。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改革的主要問題
高職大學語文課的改革和建設與高職專業課的改革和建設相比相對遲緩,成效也不夠顯著,甚至許多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里沒有設置大學語文課,其原因在于高職人才培養定位要突出職業性和專業性,課程設置需強調“實用”與“夠用”,而高職學生都是普高或職高畢業,已經經歷了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習,因此被認為已經具備了“夠用”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再開設大學語文課則是“不夠實用”而“擠占”了專業課學時的。這種看似合理的觀點,成為高職不設語文課的理論依據,造成語文課程的缺失。很多院校選擇只開設《應用寫作》《溝通與表達》等等其他與語文相關又看似更為實用的課程,大批語文老師不得不轉而去承擔一些文科類專業的課程或開辟新的文化類選修課。僅有少部分院校或專業保留了大學語文課,任課教師在新的形勢下嘗試進行課程改革與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情況總體上亮點少、特色少、成效少,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課程改革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但改革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
關于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理論文章很多,觀點也大致趨同,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例如,從語文課程的定位和標準方面,認為大學語文要與高職教育接軌、與高中語文銜接、要注重實踐教學、為專業服務、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和后續發展服務、繼續發揮語文工具性的功能等。但從實踐層面看,如何把這些理論觀念貫徹體現在具體的課程中,還需要具體扎實的建設工作。
(二)伴隨課程改革的教材建設呈現出繁榮景象,但大致雷同,良莠不齊
教材體例上,大都為模塊化:或保持傳統,以各類文體或文學史為模塊;或稍加改革,以人文精神為模塊;或從使用功能出發,以“書寫篇、聽說篇、讀寫篇”等為模塊。在內容上,多以文本閱讀加課后思考題為主,輔助閱讀和訓練的內容相對單薄,形式不夠多樣、缺乏創新性、訓練目標不夠實用和清晰;另外,與教材配套的網絡資源還很缺乏,由于“生活處處皆語文”,因此,可用做語文課的教學資源相對較多,似乎俯拾即是,但恰恰如此,教學資源建設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實用性、創新性,開發和建設的力度還遠遠不夠。
(三)任課教師有課程改革和建設的動念,但改革理念和綜合素質需要提升
教師是改革和建設的實踐者,由于大學語文課程在很多高職院校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因此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工作也沒有像專業課程改革那樣有明確的任務和要求,在壓力不足、動力不夠的情況下,教師的改革意識和改革實踐相對滯后。另外,語文課作為文化基礎課,它的基礎性、理論性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性也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教師改革創新的思路,很多老師僅是在理論上和教材建設上有所突破,真正的教學實踐還較為傳統,“吃老本”的現象比較普遍。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學情分析
準確深入地把握學生的情況,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建設有實質上的指導意義。我們對當前高職學生語文學習及語文能力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作出如下學情分析:問卷從學生對語文能力的認知、對自身語文能力的評價、對大學語文課和語文能力的關系認知、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一)在高職生對語文能力的認知問題上
大多數學生認為從事工作之后最重要的語言應用能力是“聽”和“寫”,而且認為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表達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數學生會擔心走入職場后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成為限制或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說明,大多數學生已經意識到語文能力對其今后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對于“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應用能力的作用的認識還是存在一定偏頗,只重視“說”和“寫”,對“聽”和“讀”的作用認識不到位。
(二)在對自身語文能力評價中
問卷顯示出大部分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詞匯貧乏、句式單一、語句不通,學生大都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量偏少,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不足,人文知識底蘊不足,文化意識淡薄。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精神的給養。大多數學生認為高職學生在大學期間有必要對書面和口頭表達、文學修養、閱讀賞析等語文能力進行培養,提高語文能力的需求和渴望度很高。
(三)在對目前大學語文課程和語文應用能力的關系問題上
大多數學生認為由于課時少,大學語文課程對提高語文應用能力的作用不大。實際上,這只是學生淺層次的認識,語文課作用的發揮并不僅僅在于學時的多少,語文能力的提升僅靠課堂有限的時間是很難立竿見影的,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畫龍點睛,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為后續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大部分學生對大學語文課提高人文素養、擴充人文知識、開拓人文視野表示認同,而且認為能夠提高審美修養,豐富心靈世界,因此,重要的是教師如何能夠通過課程改革和建設讓大學語文課真正起到以上作用。
(四)在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方面
在教學方式上,大部分學生更喜歡互動型、實踐型、任務型的教學方式,只有少數學生喜歡教師主講的方式;在教材內容上,學生普遍不喜歡學習文言文,也表現出學生們古文功底薄弱,對傳統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和認同;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應重于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質,并且認為開展與大學語文相關內容的講座對提高語文學習和應用能力很有幫助。這反映了學生們的興趣點較為廣泛,不喜歡古板、單調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更容易接受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從學情分析來看,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可以給出以下幾點提示:(1)課堂上多采用互動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對于大學語文學習的興趣,要跳出高中語文教學模式,課堂上增加討論時間,多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2)依據學生的學情來安排授課內容,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既要注重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語言能力的培養,更要以“人文精神”為主線,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還要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把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發揮語文提升個人修養、指導現實生活的作用。(3)教學形式可以更加靈活,可采用“一老師一專題”的形式,圍繞某一專題深入剖析,指導學生學習,拓展學生是視野。語文教學不只局限于課堂,還可以開辦文化、文學講座,作為大學語文課程的補充,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再建設思路
(一)從“大語文觀”出發,搭建模塊化金字塔式的課程體系
以大學語文課為核心和頂端,向下延展模塊,這些模塊既獨立又相互補充,共同架構起既可深入又可拓展的學習體系。即:大學語文課下分課堂內、課堂外;課堂內模塊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兩類,課堂外分為語文活動、文化講座;必修課分為大學語文課、應用寫作課。選修課可以包括文學史、文學鑒賞、寫作、口才訓練等等,課下語文活動與講座更可以豐富多彩,靈活運用。把課內與課外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保留大學語文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具的課程性質和定位。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言語實踐,如各類文體的寫作、詩歌朗誦比賽、辯論會、語言藝術大賽、書法比賽、課本劇等注重強化語文教育的實用功能。把學生的思維視角從文學作品帶到現實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洞視社會,明辨是非,選擇人生。如圖1所示。
(二)以精品課或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為任務驅動,建設大學語文課教學和學習的資源庫
教學資源建設以教材建設為基礎,再進一步進行教案、教學任務、語文活動方案、課件、微課、慕課、網絡鏈接平臺等的建設。努力形成紙質出版物、光盤、網絡、數字化多媒體資料等多種形式的“立體化”系列教學資源庫。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建設資源共享平臺;開發在線課程資源。按照課程教學要求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標準,積極開發課程的基礎資源和拓展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教學資源創造條件。
(三)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課程群組等建立
學生個人學習空間和師生互動交流平臺,實現課程學習資源上傳、信息檢索、疑難解答、相互討論、作業提交網絡化、信息化。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課程建設、課程改革和執教的能力
教師的能力首先體現在是否能把一堂課教好。教師應將語言形式的教學轉化為文化視野教學,將教師傳授為主轉化為學生開放學習為主;在教學實施中,鼓勵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通過開展集體備課、說課程整體設計、課程單元設計以及觀摩課、研究課等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加強課程改革與創新,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作者:孫艷紅 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小瓊.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索[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1):18-20
[2]胡泊.方式信心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J].中國集體經濟,2009,(15):188-189.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試析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探討論文11-22
試析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探討12-05
高職納稅實務課程改革探討的論文03-18
高職院校生產實習模式改革的探討論文03-06
試析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索12-05
高職院校嵌入式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3-06
高職課堂教學改革探討11-24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3-07
淺談高職語文課程改革離不開人文精神論文11-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