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1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基本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守法觀念。
2.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了解并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3.通過案例分析與學生的討論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社會在不斷進步,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在不斷增加。因此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那么怎樣才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學生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自律,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十分必要。
二、你對國家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知道多少?
(一)說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規的名稱。(生根據課前掌握資料自由發言)
(二)師總結并出示課件。
國家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請你舉例說說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學生自由發言)
3.教師小結。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評析一
張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過在溜冰場溜冰認識,結為兄弟。后結識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暗示"下五人開始盜竊,后發展為搶劫。五人同吃同住,有錢同花,作案時一起出動,所得贓款平均分配。案發時,五人正策劃購買 槍 支,并準備為五人組合起個幫號,而每次作案起主要作用的張某已經事實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先后作案十幾起,案值2萬余元。
1.出示課件(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案例中的五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在哪些方面應引起我們的警示?
2.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總結并出示課件(須引起重視的環節)須引起重視的環節:
(1)家庭教育
(2)結交不良青年
(3)租房脫離家庭監管
(4)貪圖享樂
(5)拉幫結派
(6)走上犯罪道路
(二) (案例評析二) 張某(12歲)、展某(13歲)、李某(11歲)搶劫案,三人摹仿電影中的黑 社會人物,購買砍刀、膠帶等作案工具,身穿黑色風衣,頭帶禮帽、墨鏡,各持砍刀,強行闖入被害人的廢品收購點,持刀搶劫現金后,將被害人捆綁并用膠帶封嘴后逃走。
1.三人的犯罪成因?
2.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出示課件(評一評) 三人家庭條件并不貧困,三人之所以去搶劫,除了受到不良外界因素的影響外,放任自流的家庭環境也養成了三個人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這些孩子的意識中,自己想要的就必須得到,自己的要求必須得到滿足,聽任自己的欲望的支配對他們已習以為常,至于其行為后果如何,社會輿論如何評論,則統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上述的三人搶劫團伙也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要么屬于父母離異,在家受氣,要么因為和父母不和,離家出走,相似的經歷也讓他們一拍即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
1.如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途徑?(學生討論)
2.在我們身邊是不是有相關的案例?我們如何應對?(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出示課件(看法制教育一看1) 師:當發現未成年人打架斗毆
4.發現他人對己或別人實施不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可以通過學校或家長向公安機關報告。
5.出示課件(看一看3)
四、開放性評估題
制作"青少年救護、自護卡" 內容:匪警、火警電話,維權熱線、當地派出所、衛生院、消防隊、學校、班主任等救助方式與電話號碼。
五、小結并布置課后思考題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你還有哪些經驗和同學們分享?
六、小貼士
用智慧和法律保護自己
敏銳地識別,清醒地判斷
2.理智地自制,靈活地自衛
3.依法保護自己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2
一、教學目的:
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養成學法、懂法、依法辦事的好習慣,有效地樹立和維護學校良好的學風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強法制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養成學法,懂法,依法辦事的好習慣,有效地樹立和維護學校良好的學風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知識技能目標:
讓學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在遇到某些情況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運用法律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教學重點:
通過案例分析和學生參與討論事例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五、教學過程: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然而,社會各方面的保護和幫助還要通過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教師和社會不可能時時刻刻呵護著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長本事,才能有效防范來自社會生活中的侵權侵害。所以,在加強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保護的同時,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學生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自律,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十分必要。
(一)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長,未成年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未成年學生的獨立自主的意識是很可貴的,有些未成年學生對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缺乏正確的態度。如認為父母“趕不上潮流”。對父母的話聽不進去,甚至動不動就與父母頂撞,耍態度,發脾氣;對教師的`批評教育很反感,認為是和自己過意不去。如果連教師,家長的正確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現偏差。
(二)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未成年人應該懂得,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自我保護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維權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維護法律的尊嚴。
(三)中學生預防侵害的基本原則與基本方法
原則:
1、依靠法律
2、依靠組織,預防違法犯罪對自己的侵害
3、依靠群眾,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對自己的侵害
4、依靠智慧,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對自己的侵害勇于斗爭。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3
課題名稱:
學會依法保護自己—機智勇敢的于杰
教學目標:
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家庭、學校、社會都有責任保護他們。兒童本身更有責任保護自己。教育學生有緊急避險的權利,要保護自己的生命權,生命只有一次,保護自己的生命權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隨機應變機智靈活地與壞人壞事作斗爭,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重點難點:
1、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學會用合法的手段機智靈活的處理問題,避免自己身陷險地或脫離險地。
教學方法:
事例引入,激發興趣。抓住重點環節,深入領悟。問題討論,拓展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起維權大家的話題一定很多,那你們知道自己有什么權力
嗎?(使學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
2、你們還有生命的權利,有緊急避險的權利。當遇到特殊情況時要隨機應變機智靈活的保護自己。請看這樣一個事例。(大屏幕顯示事例內容)
二分析理解
(一)提出問題,說說自己的理解
1.看了這個事例,你們能說說于杰是怎樣脫離虎口的?
2.于杰是個什么樣的孩子。你向于杰學習什么?
(二)結合實際。說說身邊的故事。
根據書、保,收聽廣播,上網搜索的材料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少年自護自救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三)討論(大屏幕出示討論內容)
遇到下面的'情況你該怎樣辦?(可選擇2—3個感興趣的話題說說自己的做法)
1、當你獨自一人在家時,有陌生人敲門,你該不該開門呢?
2、路上,如果有陌生人尾隨你,你該怎樣辦呢?
3、當陌生人送你連環畫,說是送禮物時,你該怎樣做?
4、一個人自己回家,開門如發現屋內凌亂,或有味異時,你應該怎樣做?
5、當你一人在家,有人說,你的爸爸或媽媽讓他來接你去單位,你去不去?
6、當不認識的人送給你糖果、飲料等誘人的食品時,你該怎樣做?
7、放學后,有陌生人搶你的書包,或威脅索要錢財怎么辦?
8、當你被壞人挾持后,你將怎樣想辦法逃離虎口?
(四)表演《你是陌生人》。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保護自己懲治犯罪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請大家多關注。中央一臺的“今日說法”,天津衛視的“案與法”等法律節目并從中學到一些法律知識得到啟迪。
教學反思:
通過分析事例,弄清了主人公于杰是如何脫險并機智帶領干警擒獲犯罪分子,使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學會識破犯罪分子的種種花招以及花招背后掩蓋的丑惡目的。
通過讀事例、說理解、講故事、議收獲等環節和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以及操作水平,強化了法律觀念,拓寬了思路,并通過大家的討論交流,豐富了自我保護和緊急避險的方式方法,真正的達到了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4
一、班會課設想:
由于學生法制觀念淡薄,法盲現象嚴重,而違反校規校紀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經常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反了校規校紀。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也很淡薄。由于缺少法律意識,在自身受到傷害時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所以召開本次主題班會,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學會用法,爭做一個懂法守法的好學生。
二、教學目的
1、通過看視頻、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學們對一些法律常識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視。
2、通過本次班會活動,使同學們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規則及并逐步形成自覺遵守學校日常行為規范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重點內容
1、加強交通安全知識的學習,遵守交通法規。
2、組織各種違法行為的.教育案例,增強遵守校規校紀的意識,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 案例法 情景劇表演
五、課前準備
1、讓同學們收集有關違法行為的法律知識、交通事故的新聞。組織學生排演小品、學唱歌曲、挖掘班級才藝展示的學生。
2、選好及訓練班會主持。
3、制作ppt 課件。
六、教學過程
1、通過小品展示學習法律至少得重要性。
2、看交通安全的視頻進行法律、安全常識問題搶答,班級學生展示小快板《做個守法的好少年》。
3、聯系實際,探討身邊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尋找解決的對策。
4、班級宣誓,爭做知法懂法合格中學生。
5、班主任寄語。
6、合唱班歌。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5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基本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守法觀念。
2、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了解并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3、通過案例分析與學生的討論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觸目驚心:
據統計,在我國,25周歲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總數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漸攀升,每年新產生的少年犯人數竟高達15萬。這些犯罪行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響外,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樣才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學生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自律,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十分必要。
二、你對國家的.相關法律知道多少?
1、說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規。
2、師總結并出示課件。
三、合作交流:
問題1哪些行為屬于不良行為?自己有沒有不良行為?
問題2、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自身原因還有什么?
在設計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教案時,我將從不同的法律側重點、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及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為你呈現五篇內容豐富且各具特色的教案,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法律知識。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6
1. 教學目標
讓學生清晰認識校園欺凌的行為表現和嚴重危害。
引導學生掌握應對校園欺凌的正確方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培養學生堅決抵制校園欺凌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別校園欺凌行為,了解其危害及應對策略。
難點:引導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并在實際中積極抵制校園欺凌。
3.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4.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一段關于校園欺凌的新聞視頻,引發學生對校園欺凌現象的關注,提問學生是否在身邊見過類似情況,從而導入本次班會主題。
知識講解
展示校園欺凌的`常見行為圖片,如肢體沖突、言語辱罵、排擠孤立等,詳細講解每種行為的特征。
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校園欺凌對受害者身心造成的傷害,如身體受傷、心理創傷、學習成績下降等,以及對欺凌者自身和學校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
小組討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如果自己遇到校園欺凌應該怎么做,每組推選代表進行發言。教師總結并補充應對方法,如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保持冷靜避免激怒欺凌者等。
角色扮演:安排學生進行校園欺凌場景及正確應對方法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總結:回顧校園欺凌的相關知識和應對要點,強調抵制校園欺凌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共同營造和諧校園環境。
5. 教學延伸: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制作一份以“反對校園欺凌”為主題的手抄報,加深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認識。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7
1.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認識網絡違法行為。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意識,提高網絡安全防范能力。
引導學生文明上網,樹立健康的網絡觀念。
2.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網絡相關法律知識,學會安全、文明上網。
難點:在實際網絡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抵制不良誘惑。
3. 教學方法
知識講授法、情景模擬法、案例警示法
4. 教學過程
導入:通過提問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和主要活動,引出網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指出網絡也存在法律風險,從而導入班會。
知識講解
介紹網絡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網絡詐騙防范等規定。
列舉常見的'網絡違法行為,如網絡詐騙、傳播有害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等,并展示相關案例,讓學生了解其法律后果。
情景模擬:設置情景,如收到陌生網友的不良信息、遇到網絡詐騙陷阱等,讓學生模擬應對,教師給予指導和點評。
小組討論: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做到文明上網,如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不瀏覽不良網站、不傳播不實信息等,形成小組共識并分享。
總結:總結網絡法律知識和文明上網要點,鼓勵學生做網絡的主人,遵守法律法規,健康上網。
5. 教學延伸:開展“文明上網小衛士”活動,讓學生監督身邊同學的上網行為,發現問題及時提醒和糾正。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8
1. 教學目標
讓學生熟悉常見的交通安全法規,增強交通安全意識。
培養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引導學生認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關愛生命安全。
2.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交通安全法規內容,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
難點: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對交通安全的重視,杜絕違規行為。
3. 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游戲教學法、實地觀察法
4.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一段交通安全事故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交通事故的危害,提問學生對交通安全的認識,導入主題。
知識講解
展示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標線圖片,詳細講解其含義和作用。
結合圖片和案例,講解行人、騎車人、乘車人的交通安全規則,如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騎車不逆行、乘車系安全帶等。
游戲環節:開展“交通知識大闖關”游戲,設置與交通法規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搶答,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實地觀察: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路口,觀察行人、車輛的通行情況,指出存在的違規行為,強化學生對交通規則的理解。
總結:回顧交通安全法規要點,強調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提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交通安全。
5. 教學延伸: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制作一份交通安全承諾書,互相監督遵守交通規則。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9
1. 教學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掌握消費維權的方法和途徑。
培養學生的消費意識和維權能力,學會理性消費。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明確消費者權益內容,掌握消費維權方式。
難點:在實際消費中運用所學知識,理性維權。
3.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組合作法、模擬購物法
4. 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一些消費者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的圖片,提問學生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引出消費權益保護的話題。
知識講解
講解消費者享有的`安全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基本權益,結合具體案例讓學生理解。
介紹消費維權的途徑,如與商家協商、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尋求法律幫助等,并說明各途徑的操作流程。
小組合作:給出一些消費場景案例,讓學生分組分析消費者的權益是否受到侵害,應該如何維權,每組匯報討論結果。
模擬購物:設置模擬購物場景,讓學生扮演消費者和商家,模擬消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維權過程,增強實踐能力。
總結:總結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和維權要點,鼓勵學生在消費時注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 教學延伸:讓學生在周末進行一次購物實踐,記錄購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回校分享。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 10
1.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常見類型和原因。
引導學生樹立法律意識,自覺預防犯罪行為。
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2.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未成年人犯罪類型和原因,掌握預防方法。
難點:從思想和行為上杜絕可能導致犯罪的因素,健康成長。
3. 教學方法
案例剖析法、心理分析法、小組探究法
4. 教學過程
導入:講述一個未成年人犯罪的真實案例,引發學生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思考,導入班會主題。
知識講解
列舉未成年人犯罪的常見類型,如盜竊、搶劫、故意傷害等,展示相關案例及法律后果。
從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如家庭教育缺失、不良社會環境影響、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等。
小組探究: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從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角度提出建議,每組進行匯報。
心理分析:邀請心理老師分析未成年人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可能引發犯罪的心理因素,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和調節情緒。
總結:總結未成年人犯罪相關知識和預防要點,鼓勵學生珍惜青春,遠離犯罪,做守法好少年。
5. 教學延伸: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題征文活動,讓學生深入思考并表達對預防犯罪的認識和體會。
【初一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相關文章:
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10-12
高中生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內容教案09-17
主題班會內容06-20
法制教育主題班會教案06-05
法制教育主題班會07-17
法制教育主題班會06-13
安全主題班會內容06-06
安全與法制教育主題班會10-02
安全與法制教育主題班會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