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

    時間:2025-02-09 10:34:46 小英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中國成語故事(通用36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成語故事(通用36篇)

      中國成語故事 1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沒過幾年,周武王就死了,兒子周成王繼位。由于成王年紀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輔佐,實際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國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兩個叔父管叔鮮和蔡叔度,因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權,便心懷嫉妒。他們在外面散布謠言,說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將來要謀害周成王。周公旦聽說后,為了避嫌便離開京城,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后來,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來。盡管成王沒有治另外兩個叔父的罪,但是這二人卻慌了手腳,急忙慫恿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還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帶兵把他們消滅了。

      過了幾年,成王長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權還給了他。成王親政的那天,帶了很多大臣到廟里祭拜祖先,并告訴大家:“我后悔以前聽了管叔鮮、蔡叔度的謠言而誤會了周公旦叔父,今后應當慎重,以防再發生禍患。”

      后來,人們把周成王的話概括為“懲前毖后”,用來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訓,今后就要小心謹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錯誤。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中國成語故事 2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中國成語故事 3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中國成語故事 4

      克己奉公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潁陽人。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

      公元24年,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后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循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后,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后來,非但沒有治罪于祭遵,還封他為征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后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尸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懷念。

      中國成語故事 5

      不可多得

      這個成語來源于漢.孔融《薦禰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mi,舊讀ni)衡的著名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善于論辨,寫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當自傲,好與人爭斗。當時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賞他,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地寫了薦表,把他推薦給漢獻帝。

      在薦表中,孔融盛贊禰衡有驚人的才學和記憶力,只見過一次,就能背誦,只聽到一次就能記住。像禰衡這樣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漢獻帝什么都要聽命于獨攬朝廷大權的曹操,便把薦表交給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決定召見禰衡,但禰衡瞧不起曹操,自稱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來總算去了,但在言語之間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讓禰衡當鼓吏,在自己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借以當眾侮辱。不料,禰衡竟利用當這個差的機會,擊一陣鼓罵一陣曹操。結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殺了禰衡,但又怕留下害賢的壞名聲,便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來降,實際上是企圖借劉表之手殺他。

      不料,劉表仰慕禰衡之名已久,把他奉為上賓,并把他當作高級顧問,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見,他不表態便不作決定。但是,禰衡在劉表那里的時間也不長。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對待劉表,使劉表無法忍受。于是,劉表將他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去當書記。

      黃祖知道禰衡的文名很高,讓他起草文稿。不論是什么文稿,禰衡總是一揮而成,而且總是寫得非常得體,符合黃祖的要求。為此,黃祖很看重他。

      黃祖的長子黃射(yi)也是當官的.。他對禰衡的文才同樣非常欣賞,常常邀禰衡游山玩水。一次,兩人參觀了東漢文字家蔡邕(yong)寫的一塊碑文,都覺得文筆很好,書法也很漂亮,深為贊美。

      回家后,黃射懊悔當時沒有把碑文抄下來,以便細細回味。禰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說:“不妨事,我雖然只看了一遍,但還能記住。且讓我寫出來。”

      禰衡說罷,竟憑記憶把碑文全部默寫了出來。事后,黃射派人去核對,竟然一字不差。眾人知道,都夸禰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黃射歡宴賓客,有人在宴會上獻給他一只鸚鵡。黃射非常喜愛,當場請禰衡作一篇關于鸚鵡的賦。禰衡略一思忖,便舉筆疾書,不一會兒把賦寫畢。這就是他的代表作《鸚鵡賦》。

      盡管禰衡才學很高,記憶力驚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現沒有絲毫收斂。一天,黃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遜。黃祖數說了他幾句,他竟當眾大罵黃祖。黃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將他拉上岸去處死。當時禰衡才二十五歲。

      中國成語故事 6

      像行走的尸體、走動的肉體。比喻沒有思想、無所作為的人。

      漢代有個學者叫任末。

      在他十四歲求學的時候,因為沒有固定的老師,就背著書箱,不怕山高路遠,四處拜師。

      他每每說起,人如果不學習,那末怎么能夠成功呢?

      平日,他常常依倚在樹林下,用茅草編綴成小屋,削荊條為筆,割樹取汁當墨,刻苦學習。到夜晚,他就以星月為光苦讀,如果光線太暗,就綁一小捆兒麻蒿點著來給自己照明。每逢讀到書上有特別契合自己思想的內容,就隨手寫到衣服上,記下當時的情景和心得。他的弟子們對他勤學的.故事很喜歡了解,輪流拿干凈衣服換他那些有題寫內容的衣服。

      任末還堅持一條,不是圣人的經典不讀。

      在任末臨去世的時候,他告誡弟子們說:“只要人愛好學習,即使死了,他的精神和建樹仍會長存人間;不學習沒追求的人,雖然活著,也只能說是行走的尸體、走動的肉體罷了。”

      中國成語故事 7

      割肚牽腸

      蜀后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合金環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為了平息后方的`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的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后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俘們吃飽飯,然后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著你們呢;如果聽說戰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諸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么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牽腸”形容非常牽掛,很不放心。

      中國成語故事 8

      河清海晏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伙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著,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么拿得動?希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里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師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須賴鐵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么。”……孫悟空三人經過苦戰,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后患,現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黃河水清了,大海平靜了,比喻天下太平。

      中國成語故事 9

      不拘一格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毒品。道光十九年,正是毒品戰爭爆發的前夕,由于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才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于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中國成語故事 10

      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武藝高強,戰功卓著,可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當居要職,要多讀些書。”呂蒙說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孫權說:“我難道是要你精通經史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要你讀點書,增長一點見識,開闊一些視野。你說軍務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獲很大。”呂蒙于是開始利用空余時間讀書。

      后來魯肅要到陸口,路過呂蒙的轄區時,魯肅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今非昔比了,應該去看看他。”于是魯肅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魯肅:“現在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羽為鄰了,要怎么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呂蒙說:“現在吳蜀雖然結成了聯盟,但關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準備呢?”于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魯肅非常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認識事物。

      中國成語故事 11

      回天之力

      張玄素任景州錄事參軍時,唐太宗召見他,詢問他為政之道。張玄素說:“隋煬帝喜歡專斷大小事務,不信任大臣,以一個人的智慧來決斷天下的事,最終走向了滅亡!陛下要是能夠謹慎選擇大臣,觀察和考核他們的'政績而加以賞罰,何必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觀察到隋末戰亂不止,其實真正想奪取天下的不過就那十幾個人,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數都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等待著歸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為什么作亂,只是人君不會安撫而已!”太宗就擢升他為侍御史。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說:“我曾經見過隋朝修宮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兩千人拉一根大木,鐵做的車轂走不了幾里就壞了,需要幾百人抬著備用的車轂跟著,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從前阿房宮修成了,秦朝就滅亡了;章華宮修成了,楚國也衰敗了;乾陽殿完工了,隋朝也解體了。現在我們國力不及隋朝,百姓剛剛遭受戰亂──我恐怕陛下的過錯比隋煬帝還大。”太宗說:“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了嗎?”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說:“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嚴重局勢的力量。

      中國成語故事 12

      倚門倚閭

      王孫賈15歲被召進王宮當齊王的侍臣。王孫賈的'母親很愛王孫賈,每當他入朝,母親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的倚在門口等他回來。

      公元前284年,燕國的軍隊很快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倉惶出逃,這天王孫賈沒有在齊王身邊,聽說齊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尋,沒有找到齊王,只得回家了。他母親見了,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他母親非常生氣,說:“你每天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那你還回家干什么!”王孫賈聽后,很慚愧,馬上離家去打聽齊王下落。

      “倚門倚閭”比喻長輩對子女的盼望和愛護。

      中國成語故事 13

      熟能生巧

      陳蕘咨善射箭。有一天,他在場地上練習射箭,箭箭都射中了靶子,看的人們都一起拍手叫好。只有一個賣油的老人,只是略微點了點頭,表示他并不十分驚奇。

      陳蕘咨見他這樣輕視自己,便問這賣油的老人﹔”你也會射箭嗎﹕”賣油老人回答道﹔”我不會射箭,不過,依我看,你雖然射得很好,但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練就是了﹖”陳蕘咨有點生氣了,便說﹔”你不會射箭,又這么小看我,真是太不象話了﹖”老人說﹔”我是個賣油的,也從斟油上得了一點小經驗,現在請你看一看吧﹖”

      賣油的老人把一個盛油的葫蘆放在地下,把一個銅錢放在葫蘆口上,然后用油勺子將油從錢孔里瀝下去。油瀝下許多,可是一點也沒有沾在錢孔上。賣油的.老人笑著對陳蕘咨說﹔”你看,這也沒有什么特別好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練罷了﹖”從此以后,陳蕘咨再不敢以善射箭而自負了。出自《歸田錄》

      中國成語故事 14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后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并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后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

      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中國成語故事 15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義縱的人。由于他的姐姐醫治好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的病,因此義縱也得到了漢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幾個地方擔任縣令,后來又多次升遷。在任職期間,義縱公正無私,不懼怕權貴,嚴格執行各種法令,使當地的秩序有了極大的改觀,那些違法亂紀的人都非常怕他。后來,義縱又升遷為南陽太守,他聽說有一個名叫寧成的都尉橫征暴斂,殘暴無比,于是就派人查實了寧成的種種罪行,根據法律給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區秩序非常混亂,犯罪分子十分猖獗,漢武帝便把義縱派到定襄擔任太守。義縱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他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輕判并且有私自解脫桎梏行為的犯人,從重判決,斬首示眾;同時,將二百多名私自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并幫助他們逃跑的人一并斬首。

      這件事在定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在議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此時雖然天氣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卻心驚膽戰,渾身發抖。那些過去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從此之后便老實多了。

      后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這個成語,形容非常恐懼的心情。栗,戰栗,顫抖。

      中國成語故事 16

      【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中國成語故事 17

      【膠漆相投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雷義和陳重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

      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秀呀!」

      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么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于被解除了功名。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

      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后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

      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么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

      后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堅固!

      中國成語故事 18

      【乘人之危】

      東漢時,蓋勛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勛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hu)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勛的朋友。

      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干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于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于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勛商量究竟該怎么辦。

      也正巧,蓋勛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并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勛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后,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勛打比方規勸梁鵠說:“喂養鷹鳶(yuan),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么用呢?”

      中國成語故事 19

      唇亡齒寒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而虞、虢這兩個國家山水相連,他們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處的十分和睦。

      “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

      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

      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個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

      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

      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人隊借道虞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借口整頓兵馬,駐扎在虞國,然后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又滅掉了虞國,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中國成語故事 20

      韓延壽是西漢時期一個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禮義,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禮讓解紛息訟。因為在淮陽太守任上政績顯著,朝廷讓他到更難治理的潁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經過高陵縣,看見兄弟二人為了爭奪田產而大打出手。韓延壽見此情景十分沮喪,他覺得這是對他一貫推行的禮義教化的巨大嘲諷。他于是說:“我有幸成為這里的長官,卻沒給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沒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爭訟,這個責任全都是因為我無德無能造成的.,我必須引咎辭職,關起門好好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聽候朝廷處分。”說完之后就回到住處不再出門,終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為,使當地的官員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個個把自己捆起來自投監獄表示請罪。爭田產的兄弟倆這下全傻了,連他們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責他倆犯了大罪。兄弟倆被深深感動,痛悔自己的錯誤,剃光了頭,裸著上身到縣衙請罪。倆人都表示愿將田產讓給對方,希望韓太守能原諒他們。韓延壽于是出門和縣里官員及兄弟兩個見了面,并大設酒宴與他們同歡共樂。

      后來,人們就用“閉門思過”來比喻有了過失和錯誤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檢討。過,過失。

      中國成語故事 21

      病入膏肓

      這個典故見于《左傳.成公十年》。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了病,請了不少醫生也沒有治好。聽說秦國醫生的醫術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國請醫生。秦桓公選擇了一個叫緩的名醫去診治。當緩還沒有到宮里的時候,躺在病床上的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人在對話。一個說:"緩是個高明的醫生,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我們躲在哪為好呢?"另一個說:"不要怕!我們躲在橫膈膜(肓)的上面,心臟(膏)的下面,看他把我們怎么樣?"不久,緩到了宮里來為景公診病。他觀察了晉景公的臉色,又號了脈,仔細檢查了病情,最后搖搖頭說:"這病沒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藥力達不到,實在沒啥好辦法了!"晉景公聽見緩說的.話正和夢中兩個小人商議使用的詭計相符合,便嘆了口氣說:"你診斷對,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啊!"說完,命屬下送給緩一筆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國去了。過了不久,晉景公真的病死了。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也用來比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中國成語故事 22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大將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退位,建立了北齊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有一年出現了日食,高洋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問一個親信:“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么后來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那親信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沒有把劉氏家族斬盡殺絕。”高洋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殺光,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來,東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愿為氣節犧牲。

      蜀后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合金環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為了平息后方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后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俘們吃飽飯,然后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著你們呢;如果聽說戰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諸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么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中國成語故事 23

      解釋: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

      典故:《老子》四十二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馬援是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他在12歲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撫養成人。馬援從小就有很遠大的志向,他的幾個哥哥都很看重他這一點。當時,有一個叫朱勃的人,12歲便能口誦《詩》、《書》。馬援將自己與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氣餒。再加上馬援在學習《詩經》的過程中,對當時人們死摳詞句的學習方式很不滿意,便不想再繼續學習了。那時,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馬援就對哥哥馬況提出請求,想到邊疆去放牧,去經營畜牧業,可能會對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馬況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幫助他分析學習的困難,并安慰他說:“像朱勃這樣的學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華也就是這么多了。而你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萬不能急躁,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會成材的。好的木匠不會將還沒做成的毛坯拿給別人看的。你還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奮發努力,千萬不要自卑。”

      馬援聽了哥哥呵的話,不再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學習和磨煉自己。后來,他當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漢中太守。

      在東漢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馬援屢建奇功,成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55歲的時候,被光武帝封為將軍。馬援的成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他的確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將。

      其實,大器晚成這句成語最早出自《老子》一書,原意是大才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長大成器,后人用來比喻經過長期的磨煉,又成才較晚的人。人們也常用這句成語來安慰長期不得志的人。

      中國成語故事 24

      螳螂捕蟬

      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他已經下了決心,對臣子們說:“誰要是勸阻我,我就把誰殺了!”吳王身旁有一個侍候他的少年,想勸吳王不要出兵,可是不敢直說。他就每天清早起來,拿著彈弓和泥丸,在花園里走來走去,想讓吳王看見,好趁此勸勸吳王。

      直到第三天早上,吳王起來偶爾向窗外一望,看見那少年在花園里走來走去,就喚他說:“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園里干什么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給打濕了。”那少年把手里的彈弓揚了一揚,說:“大王,別作聲。您看樹上有一只知了,正在高高興興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吳王聽了覺得好笑,說:“螳螂捉知了,這有什么稀奇呢!你真是個孩子!”那少年仍舊很有興趣地說:“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繞過樹枝,正要撲上去,沒想到有一只黃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吳王在窗子里可什么也沒看見,就問:“那黃雀又怎樣呢?”

      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彈弓上,說:“黃雀伸長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沒想到我已經瞄準了他的.小腦袋了。這三個家伙都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顧背后的禍患。”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想了好一會兒才說:“你說得對。”于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和“黃雀在后”連在一起用。比喻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顧背后的禍患。

      中國成語故事 25

      避實就虛

      這個典故源于《孫子.虛實篇》。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在這部著作中的《虛實》篇中,他主要論述如何使敵虛我實,從而達到在戰斗中以實擊虛、奪取勝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戰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動一樣,因為水是避開高處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應該避開敵方實處而擊其虛處。水適應地理形態變化而流動,那么用兵打仗就應該針對敵情的變化而制定取勝的`辦法。因此說用兵打仗沒有一定的規律,流水也沒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制定奪取勝利的辦法,可稱其為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沒有哪一行是常勝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沒有哪一季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說,日子有長有短,月亮有缺有圓,打仗用兵也是這樣。

      現一般用此典故說明談論問題空洞無物,回避要害。

      中國成語故事 26

      背水一戰

      這個典故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率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除余,率領二十萬兵馬在井陘口(今河北的井陘關)迎戰。為以少戰多,取得勝利,韓信派兩千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的小紅旗,悄悄埋伏在趙軍駐地周圍。然后韓信命令一萬人馬沿著河岸擺開陣勢。除余等人見韓信兵馬沿河布陣,大笑不止,說:"韓信徒有其名,背水作戰,不留退路,這是自己找死?"布置妥后,韓信帶領人馬和趙軍展開激戰,交戰了一會兒,漢軍假裝敗退,丟掉戰旗,向河岸陣地退去,趙軍不知是計,一窩蜂地追了上來。這時,埋伏趙營附近的兩千輕騎見趙軍全部出動,立刻沖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插上了漢軍的.小紅旗。韓信率領的萬余名人馬,被趙軍追殺到背靠大河的陣地后,沒有后路,個個只得殊死決戰。趙軍久戰不能取勝,便有些泄氣,回頭看見營壘中已插上漢軍旗幟,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逃,漢軍趁機前后夾攻,大勝趙軍,趙王歇被活捉,除余被殺死。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在軍事等方面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決一死戰才能取得成功。

      中國成語故事 27

      冰消瓦解

      這個典故出自《隋書.楊素傳》。楊素是隋朝皇帝楊堅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幫助楊堅建立隋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被隋文帝楊堅封為越國公。楊素為人心狠手辣,治軍嚴謹。在他的部隊中,只要軍令一下,官兵們稍有違抗就遭殺頭之禍,而英勇殺敵立功的,能夠及時得到封賞進官。所以他打仗取勝的時候很多。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很賞識他的才干,想方設法拉攏他為自己的私人勢力。公元604年,楊廣陰謀殺父篡位,稱煬帝。當這個消息傳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紛紛遣責楊廣這種卑鄙的'有失天倫之道的行為。漢王楊諒在并州(今山西太原)發兵對抗。楊素得知消息后,在楊廣的指令下,親自率軍追擊,雖然楊諒人多勢眾,楊素兵少將弱,但他采取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等戰術,很快以少勝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楊諒兵敗投降。戰報傳到京都之后,隋煬帝很高興,親自寫了詔書,向楊素全軍表示慰問。詔書中稱贊楊素戰術謀劃得當,出其不意,英勇善戰,所到之處,"霧廓云除,冰消瓦解。"楊素班師回京后,不久被進封為楚國公。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種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潰。

      詐偽裝的辦法去消滅敵人。

      中國成語故事 28

      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說:“我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并且外出求學訪師,以求能在學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么剛剛學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說:“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妻子聽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織布機旁,說:“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現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鉆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如果學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求學。七年之后樂羊子學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后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中國成語故事 29

      抱薪救火

      戰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后被大國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個國家。七國之中,秦國的實力最強,它不斷地派兵向鄰國進攻,實行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從公元前276年開始,魏國連續三年都遭到了秦國的攻打,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軍終于打敗了魏、趙、韓三國的聯軍,殺了十五萬人,并且俘虜了魏國大將芒卵。這時,魏國的另一名大將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國土地的是秦國。現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璽,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讓完之前,他們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是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燃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聽了段干子和蘇代的話,始終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國的土地不斷地被秦國侵占,國力也不斷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后來,人們就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一個人處理問題不得當,結果形勢發展和最初的愿望相違背,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薪,柴草。

      中國成語故事 30

      安步當車

      戰國時期,齊國有位隱士名叫顏斶(chù)。齊宣王聽說他很有名,就召見了他。

      顏斶進宮后,齊宣王傲慢地說:“顏斶,你過來!”顏斶不卑不亢地對齊宣王說:“大王,你過來!”齊宣王很不高興,旁邊的大臣也都責怪顏斶。顏斶便說:“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地問他:“到底是大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下令:誰敢在距離高士柳下惠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另外還懸賞: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兩萬兩。由此可見,一個活著的大王的頭,還抵不上一個死去的士人墳墓呢。”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了,便請求做顏斶的學生,并說:“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車,妻子兒女可以穿上華美的服裝。”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我還是希望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兒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慢慢地走路,就當是坐車一樣;不犯罪過,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貴。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啊!”顏斶說罷,告辭而去。

      后來,人們就以“安步當車”表示不乘車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現狀,不求顯貴。安,安詳,不慌不忙;步,步行。

      中國成語故事 31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于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拐李首先把拐杖投進水里,自己穩穩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鐘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于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中國成語故事 32

      倒行逆施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名叫伍奢,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伍奢和費無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師。費無忌是個奸惡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楚平王聽信讒言,把太子派到邊境做官,讓他遠離自己。后來,費無忌又誣陷太子陰謀反叛。楚平王聽了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殺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國去了。伍奢去為太子說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費無忌又無恥地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必須捉來殺了,否則會成為禍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員騙來。伍員識破了這場騙局,并在他人的幫助下逃往宋國,最后到了吳國。他為了借吳國的兵力替自己報仇,就幫助吳王闔閭(hélǘ)奪取了王位。

      后來,伍員同吳王闔閭領兵進攻楚國,打進了楚國的國都。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員便把他的墳墓挖開,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體抽了三百下。伍員的好友申包胥寫信責備他太過分了,伍員對送信的人說:“你替我謝謝申包胥,并告訴他,我報仇心切,就像行人趕路一樣,天快黑了,但離目的地還很遠,所以只好不擇手段,倒著走路,不能按常理辦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語“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中國成語故事 33

      東施效顰

      西施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位美女,與王昭君、楊玉環、貂蟬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麗質。那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圖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于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

      《莊子》里面記載這樣了一個故事。當西施還在自己的家鄉生活時,有一次害心痛病而捂著心口,皺著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見到西施楚楚可憐的樣子,都覺得西施更加美麗了,對她的美貌贊不絕口。村子里還有一個女子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丑陋,她看見后,認為西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著西施,也捂著心口,皺眉蹙(cù)額地走在村莊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別人的贊嘆。可是,事與愿違,人們見了她那種怪模樣,趕緊把門關上,不愿見她;即使見了她,也避得遠遠的。她只知道西施眉頭皺看起來很好看,卻不知道西施皺眉好看是因為她本身就美麗無比。

      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中國成語故事 34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中國成語故事 35

      對癥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位神醫名叫華佗(huàtuó)。他救死扶傷,醫術高超,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診斷,并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深受人們的敬仰。

      有一次,兩個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兩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覺頭疼發熱。華佗仔細為兩個病人作了檢查,然后說:“倪尋應該用瀉藥,而李延要吃發汗的藥。”

      這兩個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問:“我們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樣的,為什么吃的藥卻并不相同呢?”

      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并沒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體內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所以,雖然你們兩位的病情表現是一樣的`,但是藥方卻應該根據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華佗隨即給兩人分別開了藥方,他們兩人買了華佗開的藥,剛剛吃了兩天,病就全好了。

      當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后,就用“對癥下藥”來稱贊華佗的這種治療方法。

      后來,人們將“對癥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

      中國成語故事 36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有一個很有軍事指揮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韓信。他先是參加了項羽領導的起義軍,但項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劉邦,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他通過數年的征戰,指揮軍隊攻克了秦朝的國都并打敗了項羽,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劉邦當了漢朝皇帝后,擔心手下的功臣們謀反,對韓信也逐漸失去了信任,于是設計將韓信抓了起來,但是并沒有治罪,只是降了韓信的官職,又將他從監獄里放了出來。韓信知道這是劉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悶悶不樂,經常推說有病而不去上朝。

      劉邦明白了韓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韓信聊天,討論國事,并談論朝中各位將領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統率多少軍隊呢?”韓信回答說:“陛(bì)下最多能統率十萬人的軍隊。”劉邦接著問道:“那你呢?”韓信從容地回答說:“我帶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爾!”)劉邦笑道:“既然你帶兵打仗越多越好,為什么以前還是被我逮住了呢?”韓信說:“陛下您雖然不善于帶領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領和指揮將領,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劉邦聽了哈哈大笑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多多益善”來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中國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03-10

    經典中國成語故事05-23

    中國成語故事11-23

    中國成語故事【經典】09-21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05-06

    中國成語故事12-17

    中國經典的成語故事02-22

    中國最經典的成語故事02-04

    中國成語故事14篇03-02

    中國成語故事15個08-30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 亚洲污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久久免费人成看片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