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需要用到考試題的情況非常的多,借助考試題可以對一個人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大家知道什么樣的考試題才是好考試題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 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 )向來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最為關鍵的環節。
A.自我反思
B.在職教育
C.職前培養
D.人職指導
2.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具有( )的特點。
A.創造性
B.長期性
C.復雜性
D.示范性
3.教師的根本任務是( ),全面實現教育目的。
A.關心學生的學習
B.教書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學
4.國家建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 )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
A.初級
B.一級
C.二級
D.講師
5.下列條款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沒有規定的是:為了確保在校學生的安全,學校應當( )。
A.對在校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
B.按照規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予以認真落實
C.與學生家長簽訂“學生(子女)安全責任協議”
D.加強校園安全管理,預防和消除學生安全隱患
6.《禁止使用童工規定》規定任何用人單位均不得招用童工,童工的法定年齡是( )。
A.不滿18周歲
B.不滿16周歲
C.不滿15周歲
C.不滿14周歲
7.男同學小陳平時自由散漫,學習不認真。一天,他在課堂上用手機給班上的女同學發短信“曾某,我愛你”,被上課的王老師發現。王老師收繳了小陳的手機,并將小陳的短信向全班同學宣讀,同時指責其“思想墮落,道德敗壞”。下課后小陳要求王老師歸還手機,王老師說:“這是罪證不能歸還,要交學校教育處。”校長指出:王老師①未經學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學生的隱私權,②批評的話語侵犯學生的人格權,③收繳手機侵犯學生的財產權,④作為老師不能以違法的方式對待學生的違紀行為。你認為校長的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教師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就必須( )。
A.愛崗敬業
B.勇于創新
C.嚴謹治學
D.終身學習
9.隨著時代的進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氣氛和父母子女關系還在形成,但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很多孩子對父母的教誨聽不進或當作“耳邊風”,家長感到家庭教育力不從心。為此,教師應該( )。
A.降低或放棄對家長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
B.督促家長,讓家長成為自己的“助教”
C.尊重家長,樹立家長的威信,從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D.在孩子面前嘲笑這些家長
10.書法界常有字因人貴的說法,不無道理。而在顏真卿這里,卻是字因人重,忠貞正真的人格為其瑰麗書法添輝,骨力遒勁的書法為其雄壯人生添彩,做人與寫字,在顏真卿身上得到了圓滿的統一。顏真卿書法的成就一直為后代,其人格同樣頗具感召力。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交相輝映尊重
B.和光同塵尊敬
C.相得益彰推崇
D.相輔相成推重
11.經A省的防疫部門檢測,在該省境內接受檢疫的長尾猴中,有1%感染上了狂犬病,但是只有與人及其寵物有接觸的長尾猴才接受檢疫。防疫部門的專家因此推測,該省長尾猴中感染狂犬癥的比例,將大大小于1%。
以下哪項為真,將最有力地支持專家的預測?( )
A.在A省境內,與人及其寵物有接觸的長尾猴只占長尾猴總數的不到10%
B.在A省,感染狂犬病的寵物約占寵物總數的0.1%
C.與和人的接觸相比,健康的長尾猴更愿意與人的寵物接觸
D.與健康的'長尾猴相比,感染狂犬病的長尾猴更愿意與人及其寵物接觸
12.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義務形成的最后和物質的基礎是( )。
A.主觀意識
B.集體世界觀
C.社會存在
D.社會意識
13.主要說明“事物是什么”的分析是( )。
A.定性分析
B.定量分析
C.因果分析
D.系統分析
14.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如氣候、食物等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從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是正確的,這點以后當再討論到,但是如果把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適應于提取樹皮里面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
對文中加橫線的兩個“這”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這”指代一樣,都指變異的原因
B.兩個“這”指代一樣,都指一般博物學家的看法
C.兩個“這”指代不一樣,第一個“這”指代變異的原因,第二個“這”指代“以外部環境如氣候、食物等作為唯一可以引起變異的原因”
D.兩個“這”指代不一樣,第一個“這”指代一般博物學家對變異原因的看法,第二個“這”指代“就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是正確的”
15.下列屬于理論論據的是( )。
A.事例
B.史實
C.數據
D.諺語
16.通過研究宋、元、明、清等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同生產勞動之間的關系,從而說明我國封建社會教育與生產勞動是相脫離的。該研究中運用的邏輯思維方法是( )。
A.類比
B.歸納
C.調查
D.綜合
17.A居民區的月底統計用電情況,其中有3戶用電45度,5戶用電50度,6戶用電42度,則平均用電( )度。
A.41
B.42
C.45.5
D.46
18.某公司財務部共有包括主任和秘書小李在內的l0名職員,以下三個斷定中只有一個是真的:
Ⅰ.有人是廣東人Ⅱ.有人不是廣東人Ⅲ.主任不是廣東人以下哪項為真?( )
A.小李不是廣東
B.小李是廣東人
C.只有一人不是廣東人
D.只有一個是廣東人
19.最常用的差異量數是( )。
A.全距
B.標準差
C.方差
D.平均差
20.外文工具書的編排方法多采用( )。
A.字順法
B.分類法
C.時序法
D.地域法
21.下列屬于事實論據的是( )。
A.公式
B.科學原理
C.史實
D.諺語
22.在樣本的頻數分布直方圖中,有11個小長方形,若中間一個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其他10個小長方形面積的和的四分之一,且樣本數據有160個,則中間一組的頻數為( )。
A.0.2
B.32
C.0.25
D.40
23.教授:在長子繼承權的原則下,由男人的第一個妻子生下的第一個男性嬰兒總是首先有繼承家庭財產的權利。學生:那不正確,休斯敦夫人是其父親的唯一妻子的唯一活著的孩子,她繼承了他的所有的遺產。學生誤解了教授的意思,他理解為( )。
A.男人才可以是父親的孩子
B.只有兒子才能繼承財產
C.女兒不能算第一個出生的孩子
D.私生子不能繼承財產
24.有人說,凡是知識都是科學的,凡是科學都是無顏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識時,我們要知道沒有顏色的態度,假使這種說法不隨意擴大,我也認同,但我們要知道,只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顏色。對無顏色知識的追求,必定潛伏著一種有顏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層加以推動。這一推動力量,不僅決定一個人追求知識的方向與成果,也決定一個人對知識是否真誠。
這段文字中“有顏色的力量”指的是( )。
A.研究態度
B.價值取向
C。道德水準
D.興趣愛好
25.將家庭垃圾加工成固體燃料是瑞士一家公司的杰作。這種新技術是從家庭垃圾中挑揀出金屬和玻璃以后進行粉碎,加上石灰類添加劑,再用擠壓機將垃圾加工成固體,這種固體被稱為“能源物”。在火力發電廠,這種“能源物”可作為煤和液化天然氣的代替品使用,它幾乎無異味,不易倒塌、便于儲藏和運輸,熱效率也很高。
上述所說的“能源物”作為“煤和液化天然氣的代替品使用”的第二個優點是( )。
A.幾乎無異味
B.不易倒塌、便于儲藏和運輸
C.可作為煤和液化天然氣的代替品使用
D.熱效率高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26.[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當余之從師也,負篋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④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篋:書箱。③舍:學舍,書館。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④,削荊⑤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⑦其勤學,常以凈衣易⑧之。臨終誡日:“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茅草小屋。⑤荊:這里指荊的枝條。⑥麻蒿:一種植物,點燃后可照明。⑦悅:敬佩。⑧易:交換。
[甲][乙]兩段文字在內容上有哪些共同點?
27.記得在一個寒冬的早晨,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同學們在上早讀,書聲朗朗。我剛到校,來到班上,手插在褲兜里,臉對著全班同學。這時,一個學生走進教室。我大聲說:“你為什么又遲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聽到有人嘰咕:“……自己也遲到……”一個女同學正在向旁邊的同學使眼色,臉上露出不服氣的神情。我心頭一驚,正要發作的火一下子熄滅了。
這事兒使我陷入深思。平時,一些看起來很細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沒有重視,結果給了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課上,有的學生被叫到前邊板演,寫完后隨手粉筆往臺上一扔,沒有輕輕地放回粉筆盒;小干部用教鞭敲擊講臺面要同學安靜下來……這不都是我的行為在學生身上的再現嗎?我感到,在學生面前,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要十分審慎。數十雙眼睛好像數十面明澈澈的鏡子,照得教師毫發畢現,不容你有絲亳的懈怠。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案例中,教師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為什么?
(2)案例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三、寫作題(本大題共30分)
28.請以“教師的素養”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述具體,條理清晰。不少于1000字。
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 2
單項選擇題
1. 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都對小時候廟會上看到的絕活念念不忘,如今,這些絕活有了更為正式的稱呼民間藝術。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中國民俗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城市環境不斷變化,人們興趣及愛好快速分流和轉移,加上民間藝術人才逐漸消失,這一切都使民間藝術發展面臨困境。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市場化是民間藝術的出路
B. 民俗文化需要搶救性保護
C. 城市建設應突出文化特色
D. 應提高民間藝術人才的地位
答案:B。解析:題干指出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中國民俗文化面臨生存危機,如城市環境變化、人們興趣轉移、民間藝術人才消失等,這都表明民俗文化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B項正確;A項文中未提及市場化是民間藝術的出路;C項城市建設突出文化特色并非題干重點強調內容;D項提高民間藝術人才地位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不全面。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哪個學派的思想(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道教
答案:A。解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儒家學派的思想,體現了儒家的仁愛思想,A項正確;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等;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等;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與儒家思想不同。
3. 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的事件是( )。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
C. “神舟”5號飛船進太空
D. “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使用
答案:B。解析: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B項正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志著中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神舟”5號飛船進太空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使用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測量保障。
材料分析題
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陳老師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個迷你“師生共讀書吧”。她常常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共讀一本書,有時自己也閱讀一些專業書籍。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陳老師的做法。
答案:陳老師的做法是值得贊揚的,符合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愛崗敬業:陳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共讀一本書,認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對教育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體現了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
終身學習:陳老師不僅和學生一起讀書,還自己閱讀專業書籍,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符合教師職業道德中對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
關愛學生:陳老師通過與學生共讀一本書,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關注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成長,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符合關愛學生的職業道德要求。
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學校安排優秀教師劉老師和新入職的鄧老師“師徒結對”,劉老師悉心指導,鄧老師也是主動向劉老師請教,經常觀摩劉老師上課,并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甚至教學語言上面盡量模仿劉老師,但教學效果并不佳。請結合材料,分析鄧老師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答案:鄧老師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缺乏自我反思:鄧老師雖然主動向劉老師請教,模仿劉老師的教學,但沒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沒有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創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忽視自身特點: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點,鄧老師在模仿劉老師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缺乏創新精神:教學需要不斷創新,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模仿,缺乏創新精神,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 3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
1.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 )
A.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B. 全面發展
C. 面向全體學生
D. 個性發展
2. 張老師在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體現了張老師注重( )
A. 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B.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C.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D.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我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中要求“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這體現了教學應遵循( )
A. 啟發性原則
B. 鞏固性原則
C. 循序漸進原則
D. 因材施教原則
4. 教師職業道德區別于其他職業道德的顯著標志是( )
A. 關愛學生
B. 為人師表
C. 教書育人
D. 終身學習
5. 下列選項中,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的教師權利的是( )
A.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
B.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
C. 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
D.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
6. 小學生李某多次違反學校管理制度,對于李某,學校可以采取的管教方式是( )
A. 收容教養
B. 強制勸退
C. 開除學籍
D. 批評教育
7. 下列歷史事件中,發生在宋朝的是( )
A. 玄武門之變
B. 安史之亂
C. 陳橋兵變
D. 土木堡之變
8.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是( )
A.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B.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C. 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
D. 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
9. 下列選項中,屬于京劇四大名旦的是( )
A. 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
B. 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張君秋
C.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奚嘯伯
D. 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馬連良
10. 下列科學家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是( )
A. 愛因斯坦
B. 牛頓
C. 居里夫人
D. 達爾文
11. 在Word中,要將某一文本段的格式復制到其他文本段,應選擇的功能按鈕是( )
A. 格式刷
B. 復制
C. 粘貼
D. 剪切
12. 在PowerPoint中,要設置幻燈片切換效果,應選擇的選項卡是( )
A. 開始
B. 插入
C. 切換
D. 動畫
13. 下列選項中,與“水果 - 蘋果”邏輯關系相同的是( )
A. “蔬菜 - 蘿卜”
B. “香蕉 - 香蕉皮”
C. “文具 - 鉛筆盒”
D. “書包 - 書本”
14. 找規律填數字是一個很有趣的活動,特別鍛煉觀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選項中,填入數列“1,3,7,15,31,( )”空缺處的數字,正確的是( )
A. 61
B. 62
C. 63
D. 64
15. 某小學要求教師重視教學科研,盧老師抱怨道:“搞研究有什么用,上課又用不著。”盧老師的說法( )
A. 不正確,教師須服從學校一切安排
B. 不正確,研究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
C. 正確,小學教師搞研究沒用
D. 正確,研究對應試幫助不大
16. 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某小學規定語文教師不得在課堂上點評學生的作文。該校的做法( )
A. 正確,學校有權對教師提出工作要求
B. 正確,學校應該滿足學生的自尊需求
C. 不正確,學校侵犯了教師的專業權利
D. 不正確,學校限制了教師的言論自由
17.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提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 )
A. 學生的知識儲備
B. 學生的情感體驗
C. 學生的習慣培養
D. 學生的人格養成
18. 學生趙某上課玩手機,被班主任以代為保管的名義沒收,趙某多次索要未果。對此,他可以采取的法律救濟途徑是( )
A. 復議和訴訟
B. 申訴和訴訟
C. 申訴和仲裁
D. 復議和仲裁
19.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不包括( )
A. 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B. 禁止拐賣、虐待未成年人
C. 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未成年人
D.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學教室吸煙
20.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的是( )
A. 發展教育事業
B. 提高全民族素質
C. 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D. 保護教師權益
21. 下列關于中國傳統樂器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編鐘是唐代以后發展成熟的大型樂器
B. 古琴的演奏方式與西洋的小提琴相同
C. 管樂器有小號、圓號、笛子等
D. 打擊樂器有鼓、鑼、鈸等
22. 下列作品中,不屬于老舍創作的是( )
A. 《駱駝祥子》
B. 《四世同堂》
C. 《茶館》
D. 《雷雨》
23.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是( )
A. 普陀山
B. 武當山
C. 九華山
D. 峨眉山
24. 下列選項中,與“綠葉菜 - 菠菜”邏輯關系相同的是( )
A. “西紅柿 - 番茄”
B. “蘿卜 - 白蘿卜”
C. “大白菜 - 白菜”
D. “花菜 - 黃花菜”
二、材料分析題(每題14分,共42分)
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李老師是一位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她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她經常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還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們互相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閱讀教學中,她注重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如精讀、略讀、瀏覽等,并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她所教班級的學生閱讀興趣明顯提高,閱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觀的角度,評析李老師的教育行為。
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王老師是一位新入職的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班上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王老師嘗試了很多方法,如增加課堂互動環節、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等,但效果都不理想。后來,王老師通過與學生談心、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等方式,了解到學生們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認為學習枯燥乏味。于是,王老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王老師的教育行為。
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一天,張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小明同學趴在課桌上睡覺。張老師走到小明身邊,輕輕地拍了拍他,讓他坐好。小明醒來后,一臉不滿地看著張老師。下課后,張老師把小明叫到辦公室,問他為什么上課睡覺。小明說自己昨晚沒睡好,所以上課犯困。張老師了解情況后,并沒有批評小明,而是關心地詢問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煩心事。在張老師的耐心詢問下,小明說出了自己的煩惱。原來,小明的父母最近經常吵架,他心里很擔心,晚上也睡不好覺。張老師聽后,安慰了小明,并表示會和他的父母溝通,幫助他解決問題。之后,張老師與小明的父母進行了多次溝通,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在張老師的幫助下,小明的父母關系逐漸緩和,小明的學習狀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張老師的教育行為。
三、寫作題(50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請根據上述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A。解析: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2. 答案:A。解析: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見解,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體現了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3. 答案:C。解析:“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都強調了教學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即循序漸進原則。
4. 答案:B。解析: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區別于其他職業道德的顯著標志,是對教師的特殊規范 。
5. 答案:C。解析: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是教師的權利,A、B、D選項屬于教師的義務。
6. 答案:D。解析: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開除未成年學生。對于多次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可采取批評教育等方式。
7. 答案:C。解析: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朝。
8. 答案:A。解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是“天下第三行書” ;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是楷書書法作品。
9. 答案:A。解析: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
10. 答案:B。解析: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居里夫人發現鐳等放射性元素;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
11. 答案:A。解析:格式刷可以快速將指定段落或文本的格式延用到其他段落或文本上。
12. 答案:C。解析:在PowerPoint中,設置幻燈片切換效果應在“切換”選項卡中進行操作。
13. 答案:A。解析:“水果 - 蘋果”是種屬關系,“蔬菜 - 蘿卜”也是種屬關系。“香蕉 - 香蕉皮”是整體與部分關系;“文具 - 鉛筆盒”是文具包含鉛筆盒;“書包 - 書本”是裝納關系 。
14. 答案:C。解析:該數列的規律是后一個數是前一個數的2倍加1,31×2 + 1 = 63。
15. 答案:B。解析: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有利于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促進專業發展,盧老師的說法不正確。
16. 答案:C。解析:在課堂上點評學生作文屬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是教師的專業權利,學校的規定侵犯了教師的專業權利。
17. 答案:B。解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了興趣和情感體驗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18. 答案:B。解析:學生對學校或教師侵犯其財產權的行為,可以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19. 答案:C。解析: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未成年人屬于家庭保護的內容,不屬于社會保護。
20. 答案: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21. 答案:D。解析:編鐘是中國古代的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古琴是彈撥樂器,小提琴是弓弦樂器,演奏方式不同;小號、圓號是西洋管樂器,笛子是中國傳統管樂器 ;鼓、鑼、鈸等屬于打擊樂器。
22. 答案:D。解析:《雷雨》是曹禺的作品,《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是老舍的作品。
23. 答案:B。解析: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武當山是道教名山。
24. 答案:B。解析:“綠葉菜 - 菠菜”是種屬關系,“蘿卜 - 白蘿卜”也是種屬關系。“西紅柿 - 番茄”是全同關系;“大白菜 - 白菜”表述不準確,大白菜是白菜的一種;“花菜 - 黃花菜”是不同的蔬菜種類 。
二、材料分析題
1. 參考答案:
從教師觀角度看,李老師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李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發展的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她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通過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組織讀書分享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李老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她不斷探索閱讀教學的方法,注重引導學生掌握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體現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研究和創新精神。
2. 參考答案:
王老師的行為符合素質教育觀的要求。素質教育強調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王老師關注到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積極采取措施,體現了他對全體學生的關注。
王老師遵循了教育教學規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通過與學生談心、觀察學生行為了解到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進而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和實用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踐行了素質教育理念。
3. 參考答案:
張老師的行為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首先,張老師關愛學生。他發現小明上課睡覺后,沒有批評指責,而是耐心詢問原因,關心小明的生活狀況,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
其次,張老師教書育人。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與小明父母溝通,幫助小明解決家庭問題,使小明的學習狀態得到改善,做到了教書和育人相結合。
最后,張老師為人師表。他以平和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三、寫作題(示例)
題目:《以靈魂喚醒靈魂,踐行教育本質》
參考思路:文章開頭可通過引用材料引出教育本質是靈魂的喚醒這一觀點。中間論述部分可從不同角度展開,如教師要用愛心去溫暖學生的靈魂,用智慧啟迪學生的靈魂,用榜樣力量引領學生的靈魂等。可結合具體的教育事例進行闡述,增強說服力。結尾總結升華,強調教師肩負著以靈魂喚醒靈魂的重任,要不斷提升自我,做好教育工作,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貢獻力量 。
【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相關文章:
2016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預測題答案10-02
2016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仿真題答案06-15
青海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模擬題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