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證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
在各個領域,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練習題,做習題在我們的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對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檢驗學習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大家知道什么樣的習題才是好習題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教師資格證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教師資格證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 1
一、案例分析題
1、[辨析題]
一方面,教育與社會其他因素的關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答案】正確。解析:教育與生產力、政治經(jīng)濟制度、文化等關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對獨立性。
2、[辨析題]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答案】正確。解析:這一理論體現(xiàn)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則。
3、[辨析題]
學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決定性作用。
【答案】錯誤。解析:(1)學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和促進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2)認為“人的發(fā)展是由教育決定的”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如果沒有遺傳為之提供生理基礎、沒有環(huán)境的配合,沒有社會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沒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教育發(fā)揮主導促進作用是不可能的。
4、[辨析題]
處罰法能消除不良行為,強化法能培養(yǎng)新的適應行為。因此,兩者結合使用會更有效。
【答案】正確。解析:兩種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為的時候應該同時培養(yǎng)新的適應行為.所以兩者結合效果會更好。
5、[簡答題]
簡述課程設計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參考答案】
(1)產生新的課程方案。(2)對現(xiàn)有課程進行修改和重新組織。(3)合目的性。(4)合科學性。(5)合發(fā)展性。
6、[簡答題]
簡述促進知識概括的主要方法。
【參考答案】
有效地促進知識概括的主要方法有:
(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區(qū)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抽取本質的一面,也要注意拋棄非本質的一面。為此,必須配合使用概念或規(guī)則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變式。理性概括是通過對感性知識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識的獲得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必須注意變式的正確運用。
(3)科學地進行比較。概括過程即思維過程,也就是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因此,區(qū)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以及本質與非本質的比較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地概括。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去進行自覺地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記憶或背誦。
7、[簡答題]
簡述動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參考答案】
(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象,進而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可以調節(jié)動作的執(zhí)行。
(2)必要而適當?shù)木毩。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一般來講,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給予的反饋,有時也稱結果知識。
(4)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動覺是復雜的內部運動知覺。它反映的主要是身體運動時的各種肌肉活動的特性。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wěn)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fā)揮動覺在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8、[簡答題]
教科書編寫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參考答案】
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原則有:
(1)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體現(xiàn)科學性與思想性。
(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意貼近社會生活,并適當滲透一些先進的科學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3)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教材還要考慮到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水平和教育現(xiàn)狀,必須注意到基本教材對大多數(shù)學生和大多數(shù)學校的適用性。
(4)合理體現(xiàn)各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受教育者學習的心理順序。
(5)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
9、[材料分析題]
有三位分別來自中國、日本和美國的老師教孩子畫蘋果。
中國老師走進教室說:“同學們,上一節(jié)美術課,我們學習了畫水杯,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畫蘋果。大家先觀察我是怎樣畫的。注意,先畫一個正方形,注意,這個正方形要畫的輕一些,因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師畫完了,F(xiàn)在請大家拿出美術本開始畫,注意我是怎樣畫成的!币恢袊鴮W生一次就畫出了最像蘋果的“蘋果”。
日本老師手拿著一個蘋果走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么?……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但這個蘋果不能吃,因為只有一個,而且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學習畫蘋果!比缓,將蘋果放在講臺上,“現(xiàn)在,大家可以畫蘋果了!报D―蘋果還在,學生有了觀察的對象,第一次畫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畫得就有些像蘋果了。
美國老師提著一籃子蘋果走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么?……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上來拿一個!蓖瑢W們各自拿了一個蘋果,老師接著說:“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玩一玩。這些蘋果老師都洗干凈了,如果喜歡,還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時間過去,許多同學已經(jīng)吃掉了蘋果。這時,老師開始布置任務:“同學們,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畫蘋果,現(xiàn)在請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畫上蘋果!碧O果已經(jīng)吃掉了,學生第一次畫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畫得才有點像蘋果。
結合本案例回答,三位分別來自中國、日本和美國的老師在上同一節(jié)畫蘋果的課上,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著什么差異?
【參考答案】
案例反映了中國、日本和美國在基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1)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理念存在的差異。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理念的根本差異是側重于創(chuàng)新還是側重于打基礎。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模式教育,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yǎng)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日本的教育強調創(chuàng)新和基礎相結合,日本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個體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同時注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美國則側重于強調創(chuàng)新精神,強調個人主義,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學生是多看、多想、多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
(2)教育方式存在的差異。
中國的學校教育方式偏向于應試教育的方式,注重用最終的.考試來評價學生,標準則是考試的結果,而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日本學校教育的方式偏重于獨立性和個性化教育,學校通過傳授的知識教授與活動興趣課程的安排,促進學生意志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美國的學校教育方式比較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多樣化,并且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學方式上,將知識的傳授和問題的解決結合在一起,注重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和美國的基礎教育,不能簡單地說哪個好。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國學生,應該讓他們多創(chuàng)新,對于美國學生,應該讓他們打好基礎,這樣互相彌補是最恰當?shù),?yōu)勢的相互融合才是最優(yōu)的。
10、[材料分析題]
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的短文,說金溪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少年,5歲時就能作詩,但后來由于他父親沒有及時教育,使他到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就不如以前了,到20歲左右,則“泯然眾人矣”。
用遺傳、環(huán)境、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理論分析。
【參考答案】
方仲永的事例說明,遺傳素質好的人,如果離開后天的環(huán)境、教育和主觀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人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性格、愛好、道德品質都是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fā)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
中學教師資格證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 2
1.記錄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學家孔子關于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論的著作是()
A.論語
B.學記
C.大學
D.中庸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論語》!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收錄的,集中反映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著作的是《論語》。
2.在教育多樣化發(fā)展階段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創(chuàng)立的是()
A.實驗教育學
B.批判教育學
C.文化教育學
D.實用主義教育學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提出新三中心∶學生中心、經(jīng)驗中心、活動中心。
3.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或同一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不同時期,其目的,內容方法,手段等都會相應的發(fā)生變化.這表明教育具有()
A.獨立性
B.歷史性
C.階段性
D.永恒性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的社會屬性。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體現(xiàn)的是教育的歷史性。
4.人們常說的“三翻,六坐,八爬,十個月會喊爸爸”,反映了哪一因素對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制約()
A.遺傳
B.環(huán)境
C.教育
D.個人能動性
【答案】A
【解析】遺傳。
5.在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某一關鍵期著力是以相應的教育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反映了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哪一特征()
A.順序性
B.穩(wěn)定性
C.不均衡性
D.個別差異性
【答案】C
【解析】不均衡性
6.教育制度雖然反映著人們的主觀愿望和價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隨心所欲的,每種教育制度都有它的現(xiàn)實基礎和發(fā)展規(guī)律。這表明教育制度具有()
A客觀性B規(guī)范性
C歷史性D強制性
【答案】A
【解析】客觀性
7.“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使學生的官能得到發(fā)展,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這種觀點屬于()
A實質教育論
B形式教育論
C傳統(tǒng)教育論
D現(xiàn)代教育論
【答案】B
【解析】形式教育
8.某中學地處雜技之鄉(xiāng),在專家指導下開設了初級雜技課程,這種課程屬于()
A.國家課程B.地方課程
C.校本課程D.潛在課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校本課程。由學校開發(fā)的課程就是校本課程。
9.趙老師在新學期開始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化學學習情況進行了摸底測驗,弄清了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本情況,據(jù)此對已有的學期教學設計進行了調整,趙老師的這種摸底測驗屬于()
A.形成性評價
B.診斷性評價
C.總結性評價
D.相對性評價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學評價。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前評價或前置評價.一般是在某項活動開始之前,為使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評價。通過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學習的準備情況,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由此決定對學生的適當對待。
10.在現(xiàn)代教學理論中,教學方法指的是()
A教師為完成教用的工作方法
B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使用的學習方法
C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總和
D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的總和
【答案】D
【解析】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的總和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體現(xiàn)的德育方法是()
A.實際鍛煉法
B.個人修養(yǎng)法
C.榜樣示范法
D.品德評價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榜樣示范法。題干的意思是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12.根據(jù)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一沖突和矛盾主要出現(xiàn)在哪個年齡階段?()
A.3-6歲
B.7-12歲
C.13-18歲
D.19-25歲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青春期的學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和角色混亂。故正確答案為C。
13.根據(jù)奧波皮特人格理論,中國人所具有的勤勞善良樸實等特征屬于
A.共同特質
B.首要特質
C.中心特質
D.次要特質
【答案】A
【解析】共同特質
14.吳北即將高中畢業(yè),他既想讀國外的大學,又想讀國內高校,遲遲不能做出選擇,他的這種動機沖突屬于()。
A.雙避型
B.趨避型
C.雙趨型
D.多重趨避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意志沖突,既想又想就是雙趨沖突。故正確答案為C。
15.張老師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寫出帶有“口”的字。李強不僅寫出了與口的活動有關的字,如“吃、喊、吐、叫”,還寫出其他類別的字,如“邑、困、照、贏”等。這主要反映的是李強的哪一種思維能力?()
A發(fā)散思維
B聚合思維
C抽象思維
D動作思維
【答案】A
【解析】發(fā)散思維
16.王琳不知不覺就會唱許多流行歌曲。她的這種學習屬于()
A發(fā)現(xiàn)學習
B替代學習
C內隱
D外顯學習
【答案】C
【解析】內隱學習
17.張明近期變得不敢出門、不敢見人,尤其是一見到老師和同學就冒冷汗、手腳冰涼,甚至有些呼吸困難。他的這些表現(xiàn)屬于哪種心理問題()
A抑郁.
B癔癥
C焦慮
D社交恐懼
【答案】D
【解析】社交恐懼
18.王老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非常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取得突出的教學成果。這主要反映了王老師的哪種職業(yè)心理素質()
A自主感
B角色期待感
C教學效能感
D教學責任感
【答案】C
【解析】教學效能感
19.鑒于何雷這學期各方面有明顯進步,學校撤銷了對他原有的警告處分。學校采用的行為矯正方法屬于()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正懲罰
D負懲罰
【答案】B
【解析】負強化
20.孫琳認為自己應該愛護集體、團結同學、幫助同學、尊師愛幼。這反映了品德心理結構的哪一方面?()”
A道德情感
B道德認識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答案】B
【解析】道德認識
21.王老師講課時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提問∶我剛才講的問題大家是怎么理解的以有起全班同學的注意。王老師采用的這種課堂管理方法()
A個人問責
B團體警覺
C轉換管理
D全體責任
【答案】B
【解析】團體警覺
【中學教師資格證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2017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案例分析模擬練習題及答案06-26
2016國家司法考試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07-29
2023采購師考試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10-31
2017造價工程師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10-08
2017年管理咨詢師案例分析練習題及答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