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市公司會計監管探究
為加強對上市公司治理,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監管,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發展和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和建立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一、引言
眾所周知,會計信息系統是經濟信息系統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經濟管理和經濟決策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國資本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上市公司己經逐步走上了規范的會計信息披露的軌道。但最近幾年來資本市場所暴露出的問題,都足以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失真。因此,探討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失真與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的生成機理以及如何進一步強化證券信息監管是我國證券市場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實踐課題。
二、文獻綜述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凱恩斯、斯蒂格勒、植草益、丹尼爾.F.史普博等人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監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公共利益論、尋租論、經濟監管論和程序論等各種不同的監管理論觀點。泰勒和特利(Peter Taylor&Stuart Turley,1986)就政府會計監管目標、會計信息披露要求、法律框架、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經濟后果等方面,對監管進行了比較系統全面的研究;瓦茨和齊默爾曼(Ross L.Watts&JeroldL.Zimmerman,1986)從有效性市場假設的角度評述了早期的信息披露監管觀點,闡述了市場失靈、監管成本、股價效應以及監管目的等問題;沃克(Harry I.Wolk,1997)分析了會計監管的經濟學原理;邁克林(Stuart Mcleay,1999)展示了監管體系的復雜框架,從歐共體區域角度探討了政府在推動會計協調中的作用等。
在國內方面,江川(1997)研究了有關利益關系人及其動機對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莊丹(1999)、陳國輝和李長群(2000)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會計監管的必要性;薛祖云(1999)從經濟學視角構建了一個分析會計信息監管的理論框架,包括會計信息供求關系、會計監管主體行為、監管性質和過程等問題;劉峰和林斌(2000)、謝德仁(2001)研究了政府監管對注冊會計師業發展的促進和影響;葛家澍、黃世忠(2002)從對安然事件得分析入手對美國的監管運行機制進行了反思;黃世忠、杜興強、張勝芳(2002)以博弈論為基礎,分析了會計監管的模式及其效率,并搭建了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的獨立監管模式;夏冬臨(2002)分析了美國的會計監管實踐模式和會計監管的成本效益,等等。
三、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政府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政府監管失靈
造成上市公司會計監管政府失靈的主要原因,是監管部門本身問題,如權責不清、力量不強、程序不明、執法力度不大、處罰不嚴等。
(二)上市公司內部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內部監管形同虛設
上市公司內部會計監管主要是由監事會、審計委員會以及內部審計部門實施的。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會計監管相當薄弱,監事會、審計委員會以及內部審計部門沒有擔負起監管的角色。
(三)上市公司外部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外部監管不力
上市公司外部監管主要依靠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以及新聞媒體進行的。但目前來看,社會性的監督機構并沒有起到最后防線的監督作用。我國上市公司現行會計監管是政府主導型會計監管,財政部和證監會通過法律授權擔當了監管的行政職責。監管政策的建設過程與會計改革的過程同步,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轉軌經濟過程中,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產權不明、公司治理混亂的情況,再加上資本市場的不成熟、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等,使得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缺乏有效需求。由于參與監管政策制定的利益驅動不足、知識積累不夠,利益相關者對監管政策的制定持“理智的冷漠態度”,會計監管政策制定更多地是一個“理性計算的過程”。
四、對策與思考
第一,建立“開放式會計監管”理論開放式會計監管。就是在政府主導的立法型監管中,增加民間監管主體的參與,在政府對會計失靈的干預中,更多的引入市場機制。引導市場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自發需求,來貫徹政府的強制性要求。
第二,發展和完善注冊會計審計制度。
第三,成立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公共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會計監管的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它是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運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保證,最終達到杜絕會計造假現象的發生。
【上市公司會計監管探究】相關文章:
加強上市公司會計監管09-21
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探究11-01
美國上市公司行業監管經驗借鑒07-13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09-17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淺析06-01
上市公司財務要求09-11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06-26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公式09-23
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分析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