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為什么吃巧果

    時間:2020-09-19 10:59:53 其他節日 我要投稿

    七夕為什么吃巧果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點心。

    七夕為什么吃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為什么人們在七夕要吃巧果呢?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后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于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制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面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后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北宋時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麥面,這種制作傳統至今還被遵循、保留著。為什么要用小麥面呢?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設置七夕節的目的有關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牽牛星與織女星距離最近,而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時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國是農耕國家,因此,對時令、節氣的交替極為重視,夏商時,每至立秋,君主還會親臨祭祀現場。七夕節的設置其實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種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巧果的做法

      原料:面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勻的面團。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面團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面團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4、最后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一刻鐘,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鐘就好。

      5、然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涼后即可食用。

    【七夕為什么吃巧果】相關文章:

    七夕習俗之吃巧果11-24

    七夕巧果的做法10-11

    關于青島七夕習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11-22

    吃羅漢果能防治壞血病11-15

    傳統滬式糕點巧果的制作標準與方法10-02

    七夕巧送禮物的講究10-25

    七夕的習俗:投針驗巧范文11-26

    解讀七夕為什么要吃雞10-29

    關于喜蛛應巧的七夕習俗詳解11-22

    七夕為什么要曬書作文11-02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中文字幕亚洲小综合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A一片在线播放高 | 日韩精品精品第一区 | 日韩在线视频黄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