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資料收集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秋節資料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中秋節的節日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韓國的中秋節
韓國陰歷的八月十五稱為“秋夕”(),也就是中國的中秋節。秋夕可以說是韓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一個豐收和感恩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陰歷新年)更隆重。
韓國的“中秋節”源于中國,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變化。中國人過中秋,主要是家人團聚,不能團聚的也講究千里共嬋娟。韓國人的“中秋節”,除了全家團聚之外,也是追憶祖先恩德的日子,更為重要的是祭祖和掃墓。
每年的“中秋”假期,韓國都會上演“民族大遷移”的壯觀場面,就像中國的春運一樣。火車票和大巴票很難買,對于平均每家有1。5輛車的韓國來說,很多人都是開私家車回鄉的,所以高速公路上堵車十分嚴重。
秋夕的清晨,韓國家家戶戶都會擺好新谷、水果酒、松餅、芋頭湯和各式各樣的水果祭拜祖先。韓國傳統上是由長子繼承家族的正統,因此秋夕祭拜祖先時,均是兄弟們到大哥家里祭祖。祭典開始時,男人們都要恭敬地站立在祭桌前,主祭的家族長子要先把家里的大門打開,意指請老祖宗進到家里來。然后回到祭桌前,燒香、獻花與獻酒,率領家庭成員行叩禮。在祖宗們享用祭品的時候,主祭者要向家人介紹祖宗的光榮事跡,然后卜問祖宗是否已享用完祭品。完畢后,主祭者再率領家族成員對祖宗行叩禮,恭送祖宗。祭祖儀式完畢后,大人們將祭酒喝掉,然后開始吃團圓早飯。
除了祭拜祖先外,秋夕還有掃墓的習俗,一般是在秋夕前一天或前兩天舉行,近代則多在當天舉行。因為韓國人的祖墳一般都在山上,所以祭掃祖墳被稱為“上山”。秋夕“上山”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即使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誤了“上山”。
秋夕節祭祖在韓國有一句俗語叫“做得好松餅,嫁得好人家”,韓國女孩子從小就要學做松餅,要為“嫁得好”而努力奮斗。韓國人吃松餅就相當于中國人中秋節必吃月餅,除了品嘗它們的美味,更多的是傳達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持。
除了一家團圓外,韓國的“中秋節”還有祭祖和省墓的習俗。韓國中秋節的祭祀非常的隆重和繁瑣。中秋早晨,每家每戶早上都起來很早,男女老少們都換上新衣服,舉行中秋“茶禮”(即祭祀),追思父母及祖上的.恩德;而省墓則和中國清明節的掃墓差不多,一般是中秋節當天去祖墳伐草和祭奠,以盡孝心。當然,韓國中秋節的當晚,也少不了賞月活動。
中秋節詩句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5、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7、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8、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9、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10、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1、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1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1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14、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15、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16、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17、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18、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19、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20、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21、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22、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23、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24、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25、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2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27、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2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9、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30、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中秋節的習俗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關于中秋節資料收集】相關文章:
MBA論文資料收集的一般要求論文12-09
關于中秋節黑板報資料07-26
水利工程檔案資料的作用與收集整編08-30
收集的關于友誼的名言08-20
關于中秋節手抄報資料大全12-06
關于中國籃壇搞笑的語錄收集10-05
收集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12-17
關于中秋節的英語手抄報資料08-05
關于中秋節英語手抄報的資料08-05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內容資料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