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揚州慢教學反思
揚州慢,是宋代姜夔創作的曲調,在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大多會遇到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揚州慢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選題和指導思想
選題之前,跟兩位科長和教學師傅進行了詳細溝通,大家的一致意見是選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詩詞會比較有探討價值,現在又正在上粵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兩位“同課異構”的老師商量后選了《揚州慢》,因為這首詞用典較多,跟我們此前學過的大量“吊古傷今”詩詞有較大聯系和比較價值。
此前有幸到山東杜郎口中學觀摩并學習其以“336”為代表的新型課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動和啟示,所以就在結合我校“135和諧課堂模式”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小嘗試。
二、教學設計反思
A、學習目標設計與反思
本著課堂教學目標簡約化的原則,我將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如下兩點:
1、通過詞句賞析體味詞的“黍離之悲”;
2、體味該詞的寫作手法。
定這兩個教學目標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體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統總結并正確運用詩歌鑒賞的相關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個是這兩個教學目標有一些重復的嫌疑,比方說通過詞句賞析體味詞的“黍離之悲”中就會運用了相關藝術手法,這樣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這讓我們體會到在以后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堅持簡約化、具體化、細致化、有針對性的原則。
B、教學重難點設計與反思
通過課前跟學生和相關老師的溝通,對學生在古詩詞方面的學情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學生對詞句的賞析和寫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所缺乏的就是具體運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問題。諸如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移情、通感、擬人等等的區別與聯系。
鑒于此,我將本節課的重點設計為“體味詞的寫作手法和‘黍離之悲’”,這樣一方面兼顧了教學目標,另一方面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難點設計為“移情手法”的賞析并進行拓展延伸,因為很多同學還是第一次接觸“移情手法”,很有必要進行一個難點的拓展并學會具體運用。
但通過課堂實踐證明,環節進展中雖然是環環推進,但并未能很自然的體現這種邏輯的銜接,稍嫌生硬。同時,對移情手法的賞析老師沒有做到示范分析,使得部分同學未能很好領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誤了課堂的效率。
這說明,課堂的邏輯性,教師的案例分析示范在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導學案設計與反思
我的導學案設計主要分為六個部分:
1、知識銜接:主要是三個部分:姜夔的生平,體現“知人論世”的原則;寫作背景:昔日揚州的繁華盛景與作者寫這首詞時的蒼茫景象;《黍離》附錄,因為整首詞都是圍繞“黍離之悲”來展開的,所以了解《黍離》的寫作緣由和具體內容非常有必要,這個環節主要是學生預習用;
2、初步感知:這個環節設計了一個注意點和四個初步感知的問題,一個注意點是誦讀過程中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四個初步感知的.問題主要是按照邏輯順序初讀感知后用原文回答,較簡單,該環節可以在預習階段大部分解決;
3、深入品讀,檢測展示:主要就是詞句的賞析和寫作手法的賞析,這個是本節課的核心與關鍵,該部分由課前準備、課堂討論與展示構成(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由該詞的寫作手法賞析延伸出“移情”手法來,對移情的概念進行分析,讀示范,品佳句。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學以致用,該部分由老師講解,學生討論展示(口頭展示)構成;
5、小結全詞,聽吟唱音頻,再次體味《揚州慢》的“黍離之悲”,結束課堂;
6、課外導讀《唐宋詞十七講之姜夔》(葉嘉瑩),加深理解,體味詞之美學意蘊。
導學案的設計原則是體現杜郎口學習心得與學校的“135和諧課堂模式”;遵循一條主線,環環相扣、循循善誘的邏輯性原則;問題設置堅持層次性原則。
導學案的主要問題是:學習目標和重點不夠明確,具體,有混淆和重復之嫌;問題設置過多;初步感知與深入品讀部分層次性還不夠明顯,初步感知有喧賓奪主之嫌。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導學案設計中要更加具有層次感、邏輯性和簡約化。
三、教學過程反思
原計劃的教學過程是:導入+初步感知8分鐘;深入品讀,檢測展示16分鐘;拓展延伸,學以致用13分鐘;小結全詞聽吟唱音頻3分鐘。合計40分鐘。
實際操作過程如下:導入+初步感知12分鐘;監測展示16分鐘;拓展延伸,學以致用11分鐘;小結全詞聽吟唱音頻3分鐘。合計42分鐘。
從對比不難看出,我的實際操作中拖堂2分鐘;導入與初步感知用時過長。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開課隨機應變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在以后的導入課堂與初步感知環節還有待進一步壓縮。
四、課堂教學效果反思
根據課后與學生的溝通以及周周清的檢測反饋不難看出,學生對這堂課還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當然,這跟公開課的強大陣容效果是分不開的。但也有明顯不足之處,比方說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的時候就將擬人與移情手法混淆,說明我的點評還不夠細致到位。
總的來說,通過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我獲得了成長,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鑒于此,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立足文本并進行反復推敲,首先生發出自己的理解與感動;
二、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力爭將杜郎口所學與我校的“135和諧課堂理念”在自己的課堂中常態化,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樹立每一節課都是公開課的意識,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
三、上課目標要明確化、精細化、簡約化,目標和內容不宜過多,關鍵是要引導學生細致品讀、啟發思維并將其內化;
四、要更加注重知識的遷移和延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初涉教壇的我還有很長的路要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堅持“發現不足,明確方向,銳意進取”的原則,努力解決問題,獲得成長。
最后,萬分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冒著酷熱蒞臨課堂指導,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動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見幫我減少了彎路,明確了方向。謝謝!
【高中揚州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教學反思范文11-23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01-10
高中老師教學反思10-29
高中美術教學教學反思11-21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12-24
高中教學反思(15篇)11-23
高中教學反思15篇11-23
高中體育教學反思11-23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范文01-10
高中的化學教學反思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