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職業規劃不成事業
近年來出現的跟風留學、專業扎堆及就業難等社會問題的背后原因之一是中學時代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
多數中學生無規劃意識
職業規劃本是人生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卻為現今的許多家長和學生不自覺地忽視了。家長一味地強調孩子要好好學習,而學生也是跟隨大流地在考試和升學中輪回著,對于科學的職業規劃并沒有理性的認識和思考。
筆者在和幾位中學生談心時發現,他們中多數人還沒有擁有真正的職業規劃。已經上初二的夢然說:“我才是個中學生,工作離我還很遠,沒必要那么早就去想。”上高一的張俊說:“我今后想做一名飛行員,這是我的職業理想。”說完,他推了推自己鼻梁上的高度近視鏡。顯然,他對飛行員這個職業的員工要求并不了解,也不明白職業理想并不等同于理想職業。以上兩位同學都可以算作對職業的“無規劃”狀態,據了解,在中學生中像他們這種情況的同學不在少數。
父母意愿裁決孩子職業
除了“無規劃”以外,還有很多學生是處于“被規劃”的狀態。他們的職業規劃往往由父母來扮演裁決者,父母憑著自己的.意愿去為孩子選擇專業、職業,并美其名曰“為孩子鋪路”,殊不知這“鋪路”的過程往往掩埋了孩子的興趣和理想。
家住紅橋區的趙女士介紹,她的兒子是2007年的高三畢業生,當時他的高考分數達到了三本線,兒子想上高職學自己感興趣的烹飪,她和丈夫堅決反對,不顧孩子的意愿為其報考了四川的一所三本學校,選擇經濟類的專業,原因是三本畢竟是本科,名聲好聽,今后也好找工作。而今年就業在即,兒子在龐大的經濟專業應屆生隊伍中并不具備優勢,至今還沒有簽到理想工作。為此,兒子常常抱怨父母給他選錯了路,她也感到十分后悔。
過來人的前車之鑒
前不久,中國計量學院的80后老師柳偉平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出了兩本書,講述中學生如何進行職業規劃。他出書的目的正是希望每一位即將走入大學校園的90后學子都能盡早設計自己的職業道路。
柳老師寫作這樣兩本書顯然表明職業規劃從中學生做起的必要性。據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時,真正喜歡或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學生只有26.2%,而23.4%的學生是在父母及親屬的建議下填報專業的,個人并沒有太多想法;另有18.9%的學生當初只主觀地認為“這個專業好就業”;同時也有18.9%的學生表示,只是盲目地選擇,只要分數線能上某個專業就填該專業,并沒有考慮太多。
正是由于沒有科學的職業規劃,在懵懂中填報志愿導致很多學生在升入大學后出現對自己的所學專業并不滿意、感到專業和自己的興趣并不一致、對本專業缺乏熱情而熱衷于轉專業等問題。
今年已經大學二年級的張辰說:“當初報專業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做什么,于是聽爸媽的意見,選擇了熱門的金融工程專業,卻不知這個專業要學許多數學課程,讓我感到非常痛苦。”現在,張辰發現自己對心理學很有興趣,他正在積極準備轉專業。張辰表示,希望他的過來人經歷可以讓90后的學生們明白職業規劃要趁早,不要等到上了大學之后再出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
職場人的規劃點撥
天津博士達營銷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楊指出,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剛剛在大學普及。但像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早已經把這項教育提前到了中學。提前讓學生們具備規劃意識,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大多數家長認為中小學教育唯一目的就是升學,職業規劃是大學畢業時才考慮的事。忽視職業生涯教育會讓學生們缺乏責任感,過于依賴和聽從父母的安排。一旦他們進入了大學或職場,發現“安排好的”并不是自己所喜歡的,就會出現厭倦和抵觸,導致黃金的職業青春被浪費,繼而開始出現頻繁的跳槽現象,甚至加入“啃老族”。
如今,很多城市兒童職業體驗館在悄然興起,這其實也是一種職業規劃提前的信號。中學生已經慢慢形成了獨立判斷力,如果增加現實中的職業體驗機會就可以幫助他們提前了解社會,避免“職場恐懼癥”的發生。
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放寒暑假期間多去接觸社會,了解人際關系相處的方法,為使他們成為獨立的“職場人”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職業規劃教育讓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不要排斥藍領職業,任何職業和行業都會出現精英。單純向往公務員、律師等職業是片面的就業觀,這反而會加大個人的社會生存壓力,弊多利少。
不得不承認,職業規劃普及到中學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跨越,一定會對未來的大學教育和職前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
【無職業規劃不成事業】相關文章:
美甲不成變灰指甲08-13
盤點不成熟的簡歷寫作08-12
開店創業緣何不成功12-09
無蛋無冰渣冰淇淋做法11-11
沒有辦不成的事幽默笑話故事10-18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職場故事06-25
為什么你總完不成你的計劃?09-19
創業不成功并不代表著你不行09-23
任務完不成是否可以無底線扣除工資12-18
避開職場不成熟的八個標志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