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致橡樹》說課稿

    時間:2021-01-08 13:18:16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語文《致橡樹》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致橡樹》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致橡樹》說課稿

    高中語文《致橡樹》說課稿1

      一、說教材和學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結束后,我國文壇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朦朧派”詩歌作品和詩人群體的出現以及圍繞“朦朧詩”展開的論戰,是當年極具轟動效應的文壇大事。舒婷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致橡樹》,正是當年“朦朧詩”的代表作。

      《致橡樹》是一首愛情詩。作為“朦朧派”的詩作,它不象常見的愛情詩那樣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愛情詩的窠臼,擺脫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觀照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了一番理性的拷問與判斷。

      詩人以“不,這些都還不夠”為轉折點,把這首詩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表達了詩人對傳統認可的愛情模式的批判、擯斥,后一部分抒發了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二)說學生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十四歲左右年齡的優勢在于,他們能夠比較容易地進行形象思維,對于文藝作品尤其是詩歌的形象化表達方式和強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齡較大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和領悟。因此,我打算調動一切可能的藝術手法,讓學生在獲得審美快感的同時學到相關知識,陶冶情操,涵養心靈。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詩中表達的爭取女性尊嚴和獨立地位的抗爭決心和新型的愛情觀、自由平等、人的價值等深層理念,

      2、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描繪的各種形象,學習運用象征、對比、對偶、對仗、類比、比擬、擬人、遞進等手法,培養自己豐富而瑰麗的藝術想象力。

      3、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從聽覺上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朗誦傳達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美感,練習放飛并駕馭自己的想象力;進而練習用優美的語言把自己的想象表達出來,記錄下來。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從“不,這些都還不夠”開始,詩人對自己理想中的愛情的想象。如何鑒賞這一段?

      2、難點:“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兩處,作為沒有過真正的愛情體驗、涉世未深的高一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對此可以略作講解,但不宜過分理性化,仍應把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整體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在今后的實踐和成長過程中思考。

      二、說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通過畫面、音樂和教師的示范朗誦,采用“激發興趣——感知形象——品咂鑒賞——朗誦比賽——創作審稿”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熟讀,課后讓學生創作。貫徹師生平等互動的原則,教師作引導,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詮釋。既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鑒賞,又不輕易否定學生的不同理解,盡可能讓學生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自己建構關于現代白話自由詩的知識體系.

      三、說學習方法

      我打算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朗誦法、欣賞法、比賽法、寫作審稿法等方法讓學生用審美的方式接受教學內容(這是一首議論性的詩歌)。

      四、說教具的使用

      盡量利用電子課件,錄音機、幻燈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畫效果。

      五、說教學設計(課時)

      本課(中國當代詩三首)計劃兩個課時,《致橡樹》計劃使用一個課時,課后組織同學賞析課外拓展閱讀材料,練習詩歌創作、出墻報,實現“創作、審稿”過程。

      六、說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激發興趣(共5分鐘)

      1、創設情境,教師為學生作配樂示范朗誦(有條件時,同時顯示相應的畫面)。

      2、簡介作者和“朦朧詩”,文.革以及文.革結束后的轉型時期,思想解放,“雙百方針”,以及當年對“朦朧詩”的批評。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鐘)

      1、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教師配以適當的音樂,整體感知詩歌創造的藝術的形象。要求:

      標出自己讀得不準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齊齒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讀成第二聲,“峰”是否讀成“fōng”,“霧靄”的讀音等。(5分鐘)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將思考題板書或者用課件展示):

      (1)詩中描寫了那些形象?

      (2)詩中提到了幾種愛情觀?

      (3)詩歌分幾個層次?

      (4)詩人贊成的愛情觀是什么樣的?

      (5)你最喜歡哪一句或者哪幾句?

      讀完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以上問題。教師盡可能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鐘)

      (三)品咂—鑒賞(課堂練習)(共25分鐘)

      1、教師稍作講解,進行局部研討。對比詩中表現的各種愛情觀,以及本文的寫作手法和技巧。重點分析“不,這些都還不夠”以后的詩句。(10分鐘)

      2、點名請朗讀較好的學生朗讀“不,這些都還不夠”以后的詩句。(1分鐘)

      3、全班齊聲朗讀這段詩句。(1分鐘)

      4、趁熱打鐵,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傾聽、點撥:(13分鐘)(以下問題板書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鳥兒象征的是什么樣的愛情觀?為什么用它們來象征?

      (2)泉源、險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樣的愛情觀?為什么用它們來象征?

      (3)木棉和橡樹——樹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樣的愛情觀?為什么用它們來象征?

      (4)作者怎樣描寫橡樹與木棉的關系的?

      (5)作者怎樣深化了主題?

      (四)朗誦比賽(拓展練習)(課外)

      利用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的方式,可以年級為單位組織詩歌朗誦愛好者進行。

      (五)詩歌專欄(拓展練習)(課外)

      利用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的方式,可以年級為單位組織詩歌朗誦愛好者進行,組織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審稿。

    高中語文《致橡樹》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 知識內容

      本課包括的主要內容有《致橡樹》內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運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一冊的必修內容,是高考考查的內容范圍;通過對這一節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了解關于舒婷關于朦朧詩的知識,又可以加深對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

      3、 教學目標

      根據《致橡樹》一課的教學大綱及它在高中語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個維度設計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對當代詩特點和發展趨勢的認識。

      (2)能力目標:

      繼續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仔細品味意境與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培養獨立自尊的偉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中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詩歌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難點:

      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雋永、質樸曉暢等特色。

      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與主題。

      5、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誦讀感悟法、探究式閱讀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方法。

      這一節屬于意象比較強的一節課,因此首先我布置學生預習,對有疑問的地方劃上著重號,在上課開始時通過放配樂朗誦、學生齊讀、個別同學單獨讀等方式使學生對詩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師生共同討論的學習方法;運用設問、反問、疑問的教學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緊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學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主導”。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充分調動起來,對問題產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時教師再稍作一點點啟發、點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體現了素質教育中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鮮明地得到展示。

      三、學習方法

      詩歌可以點燃生命的激情,升華人的的情感價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學階段必須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鑒賞新詩的方法,培養學生通過意象解讀新詩的能力。

      “重美讀”是新詩的重要學習方法。詩歌的美感是自己體會出來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來不斷加深、強化,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詩通過意象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讀詩歌的關鍵在于意象的準確把握與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同一種事物在不同詩人眼里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凌霄花”在舒婷的詩中是攀附權貴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緣的特征,完全可以作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詩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詩歌往往運用象征手法,通過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含義,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義,詩歌就完全解讀了。要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類比式聯想,領悟詩歌的情感與主旨。

      四、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分四個階段即新課導入、新課講解、拓展閱讀及結束階段。在每一階段教學中,我力求發揮學生主動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啟發、引導為教師的責任。

      (一)導入階段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有人說:親情是根,讓生命延續;友情是葉,讓生命舒展;愛情是花,讓生命絢麗。他把人生最絢麗的部分歸結于愛情的美好。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極盡才情歌頌它的美好或抒發失意的愛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與煎熬,表達自己的愛情觀。“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幾筆。那么當代詩人舒婷又是怎樣看待愛情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傾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吧。

      (二)新課講解階段

      1、詩人否定了什么樣的愛情觀?

      通過六個意象分成三組,通過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愛情,通過鳥兒否定了癡戀式愛情。不滿足于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獻,為下文提出嶄新的愛情觀做鋪墊。

      2、詩人提出了什么樣的愛情觀?

      詩人通過橡樹與木棉兩個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嶄新的愛情觀。她認為精神上的獨立與平等是雙方相愛的基礎,雙方應該心靈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靈犀,雙方要以獨立鮮明的個性出現,要能夠命運與共。同時提出愛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愛對方堅定的信念、執著 的追求與靈魂深處動人的美麗。

      3、通過比較閱讀《致橡樹》與《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致橡樹》以女性視角否定了攀附、依戀式愛情,不滿足于一味奉獻式愛情,她所追求的愛,是雙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認為只有在人格價值各自獨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較明顯的男性視角,在兩個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終把男性作為時代的挑戰者、社會的主宰者,為了心愛的人可以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階段

      1、指導學生閱讀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雙桅船》

      本詩同樣運用了象征手法,以“雙桅船”與“岸”象征相愛的雙方,認為人在追求堅貞愛情的同時,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棄。

      2、指導學生閱讀中國傳統文學中關于愛情觀的描寫。

      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李商隱的《無題》為例,加深對本詩和傳統詩歌的了解。

      (四)結束階段

      讓學生做課本P14第二題。通過作業反饋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效果,以便課后解決學生尚有疑難的地方。

      總之,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抓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優化整個教學。

      附:板書設計:

      攀附式愛情

      否定 癡戀式愛情

      一味奉獻式愛情

      致 精神獨立、人格平等 嶄

      橡 心靈相依、互相扶持 新

      樹 肯定 共同語言、心有靈犀 的

      各具特色、形象鮮明 愛

      同甘共苦、命運與共 情

      堅定信念、執著追

    【高中語文《致橡樹》說課稿】相關文章:

    蘇教版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模板12-02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勸學》11-26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說課稿11-13

    高中語文竇娥冤說課稿11-04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11-02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11-02

    高中語文《氓》說課稿6篇09-26

    高中語文說課稿:《花未眠》11-28

    高中語文《鴻門宴》說課稿范文11-08

    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15篇)11-24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777香蕉 | 中文а∨天堂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精品在线观看国产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