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2-10-06 10:04:37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七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七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信息,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 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別是高一年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并茂,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后關于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后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了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采用目標導學法、實例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趯滩牡姆治龊蛯W生的了解,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圖片導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系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后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布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練夂颉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镜匦巍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就寥馈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臼袌觥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窘煌ā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后,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于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為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后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并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濕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后總結】由于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于一個較為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于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后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為作業,學生完成后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于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負效應,對于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知識目標:購房影響因素;

      理解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于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如何綜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說教法

      小組探討、調查研究、對比歸納

      課本資料、多媒體

      三、說學法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成果,故直接表現同學們的內心節約時間。

      2. 活動設計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置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了解知識來源于社會還能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問題設計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郊區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么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擠,為什么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化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五、說板書設計

      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罕竟澱n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響一章中最后一節的問題研究課,

      前面學習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還有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這對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探討有啟發的意義,教材中給出的資料也有

      助于同學全面思考自行車在交通問題中影響的大小和發展方向。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2.了解南京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的相應措施。

      3.培養學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地調查或借助于圖書館、網絡等手段收集閱讀相關資料,分析南

      京交通問題及解決對策。

      2、小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素養和態度。

      2.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團隊精神。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南京交通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二、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時要聯系本章內容,分析交通方式對城市的影響。

      1.利用圖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2.通過師生分析、發現的學習,分析南京交通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建議,并分析自行車應承擔的責任和發展方向。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搜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車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圍繞交通談談有關話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提問:你們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交通擁堵問題、交通環境問題以及交通安全問題都是南京面臨的主要交通問題。

      進一步和學生共同探討,南京的交通問題主要是交通擁擠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環境污染,并和同學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以及是否與自行車有關。

      歸納小結:

      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

      私人小汽車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單一,軌道建設滯后于機動化發展進程

      道路網體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線路及站點設置存在問題

      停車設施供應嚴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劇了交通擁堵

      交通管理上還存在不科學、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車和行人過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規則

      強調:自行車多并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車,可以相對減少私家車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

      那么我們怎么去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確道路分工

      合理規劃停車場

      減少出行距離

      錯開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設

      進行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視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

      提問:這組同學在幻燈片中提到城市環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環境問題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帶來大氣污染外,還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什么問題?

      這組同學基本同意自行車多是加劇南京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小結:自行車是一種綠色交通工具,既環保又經濟。只有當它在某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不分的地段,影響車輛行駛速度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加劇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

      那么我們針對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除了這組同學提到的三點解決措施以外,我們還有什么要補充的解決方法嗎?

      歸納小結:

      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

      加強道路綠化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提高車速

      制定相關法規嚴禁各種車輛違規鳴喇叭

      在噪音嚴重的地區設置先進的隔音設施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自行車過多并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車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確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從這方面來講,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是造成空氣污染加劇的間接原因。那么在我們南京到底是應該鼓勵自行車的發展還是限制自行車的發展呢?

      學生辯論: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小結:針對我們南京的實際情況,《南京交通發展白皮書》的建議稿提出我們南京應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私家車的發展進行主動引導,并輔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別化調控,更加關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

      五、板書設計

      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交通擁堵

      交通環境問題

      二、交通問題的原因

      三、交通問題的解決建議

      四、自行車的發展方向

      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同,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于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進而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教師應該給學生進一步講解這些因素分別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某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使學生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接著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農業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3)、農業地域的概念、類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景觀圖分析區域差異,得出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嘗試從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情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難點: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一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說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電腦

      一課時

      三.說學法

      1.利用圖文信息,提出知識性和能力性強的思考問題(新課導入)。

      2.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原理與規律(導學探索、新課講授)。

      3.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反饋)。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用視頻以及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設計提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

      ◆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高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

      2.新課講授

      A.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區位的含義不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只要讓學生知道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獲得知識的能力。

      B.讀圖分析,了解并鞏固應用農業區位因素

      要求學生分析教材圖3.3,從而初步了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學生初步認識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后,展示圖片:思考分別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分析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圖片分析,幫助學生鞏固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C.通過活動,引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并通過讀圖以及案例《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分析鞏固

      通過課堂活動:P43活動3題,啟示:除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

      并分析圖片分別體現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后通過案例分析鞏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分別說明市場、交通、勞動力、機械和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切實地考慮,拓展學生思路。教師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D.分析教材,識別圖片,理解農業地域

      閱讀、分析教材,看圖識別,研究案例《澳大利亞地混合農業生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能清楚直觀地說明問題,通過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

      3.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鞏固所學知識。

      4. 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布范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布特點,這里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系。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鑒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了解其分布范圍;然后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并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后,理論聯系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后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布圖,了解乳蓄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接著,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布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布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信等。地域聯系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系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循環,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系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并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實例,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1、知識與技能:①交通運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②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特點④了解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并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二.說教法:

      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并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導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系,并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于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于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并通過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并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實例,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1、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二、交通運輸布局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06-25

    高中地理說課稿最新02-16

    高中地理的必修說課稿范文04-06

    高中地理說課稿15篇08-04

    高中地理說課稿(15篇)12-27

    高中地理說課稿(精選9篇)11-15

    高中地理說課稿(精選15篇)02-16

    高中地理《農業的區位選擇》說課稿07-27

    高中地理說課稿(通用21篇)07-01

    高中地理說課稿(合集15篇)02-17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 色一情一伦一区二区三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乱在线伦视频 | 日本国产性爱观看视频 |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