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后,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征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于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后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后,就需要針對由于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后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后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松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么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了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范圍,說明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谷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地區分布、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布”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布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后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并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后,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了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后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谷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布: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
(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知識與技能: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兩者的關系以及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影響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結合中國國情提出適合中國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及影響因素;
通過問題探討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并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問題探究、歸納總結
有關環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體
三、說學法
1通過有趣故事導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過活動探究,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復活節島的悲劇”,從該案例你意識到了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故事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問題設計
提問:進一步對比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不難發現環境人口容量是在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條件。而這些附加條件往往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哪些因素又是關鍵性因素呢?
該問題自然過渡,同時通過補充案例及讀圖思考的形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解答但又要求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維。
◆ 設計意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理論,利用提問,創設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性,引導學生聯系知識,積極思考,大膽聯想,發散思維,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
3、活動設計
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統計結果,結合一下三種觀點你同意哪種,為什么,談談你對未來人口發展以與環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樂觀派 悲觀派 中間派
著眼于尚未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科技進步使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現今世界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容量。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進一步增長,后果不堪設想。 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設計意圖:通過該活動引發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應用理解,同時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自己的大膽想象思考事件的結構,表達自己的理由,這些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測驗,讓學生在鍛煉中提高自己。
4、作業設計
課后探究:中國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資源養活自己呢? 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思考思考。
◆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對知識進行理解強化能夠應用,同時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五篇】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6-23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七篇06-15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10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06-21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7篇06-21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06-17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編5篇06-1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九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