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說課稿匯編七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各位專家、老師:
您們好!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美術鑒賞》第一課《學些美術鑒賞知識》。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首先是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學些美術鑒賞知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的第一課。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美術鑒賞課程要重在幫助學生學會欣賞、鑒別與評價中外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藝術鑒賞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熱愛中華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場。
(1)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美術的范圍、性質,各門類的特點及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
(2)幫助學生掌握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典型分析,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盡量做到每課教學能使學生了解相關的美術觀點、美術規律。重在理解、貫通,養成獨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記住個別結論。
(3)讓學生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美術現象,結合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第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概略地了解美術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門類,懂得進行美術鑒賞應具備哪些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受到審美教育。
學情分析:
大部分同學在初中時根本沒上過美術課,對美術課早已麻木,失去興趣。不了解其對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個人素質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經典繪畫直觀的`形象和蘊涵的豐富哲理會影響人的一生。教學目的分析:
通過這堂課,我力求使學生了解美術范疇,建立“大美術” 觀念。
在能力和情感上達到以下目標:
能力目標:使學生了解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應用該方法進行鑒賞練習。 情感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我認為本節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鑒賞的基本方法。難點是應用該方法進行練習。
教學過程:
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分為以下四步:
首先第一步是導入
同學們在小學和初中都學習了美術,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都喜歡哪些美術作品,并談談自己喜歡的原因。學生此時回答可能有:中國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張大千的《春水歸舟》等,外國有凡高的《向日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
不管啥樣的回答,都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主。
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向日葵》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看書:1、鑒賞僅僅是欣賞嗎? 接著講述什么是美術?它和藝術的關系是什么?并板書: 美術的定義: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美術、藝術:源于古羅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藝術,即通過手工制作的一種藝術。包括文學、音樂和戲劇等等。之后中國文藝界、教育界才把“美術”和“藝術”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藝術包含美術,美術只是藝術的一個門類,藝術還包括音樂、戲曲、影視、文學、雜技等。
第二步、新授部分
首先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出美術的真正定義。
接著講述美術的范疇并板書:
繪畫 ﹙壁畫、中國畫、油畫、水彩、水粉畫、版畫等美術雕塑 ﹙圓雕、浮雕﹚ 建筑工藝 ﹙編織、染織、刺繡等﹚書法、篆刻
我對于美術的各種類型讓學生舉例,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⑴歷史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這些著名的畫派在藝術特征和風格上有何差異?
學生簡單表述后,我結合圖例,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第一幅:《放牧》
第一是藝術形式:雕刻巖畫:巖石,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從遠古時代起,它就不斷地被人類使用著,作為勞動工具,作為日常用品,也所為生的和死的住所。巖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畫布,先民們在巖石上刻劃和涂繪,來描繪人類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們的想象和愿望,這就是巖畫。
第二是年代:古代
第三是畫面內容:對動物的各種基本形狀和人手掌的描寫,表達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樂采桑狩獵交戰紋壺》
戰國時期的雕刻作品描繪了宴請賓客、歌舞聲樂、采桑、狩獵、交戰(水戰、陸戰)等場景,請在圖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御龍帛畫》
此處我設置了三個問題:a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b構圖上有何特點?c根據男子的動作猜測他想做什么? d 該帛畫用什么造型手法?
分析的第四幅是《奔馬》
我首先介紹該作品的歷史背景、構圖用筆特點。
承上啟下,我接著講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
我首先簡單介紹“六法”理論,氣韻生動、應物象形、骨法用筆、
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
接著講解美術鑒賞基本方法
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縱向和橫向比較(并進行板書)
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選擇一副插圖進行鑒賞,2分鐘后,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強調他們個性。
第三步是小結
美術鑒賞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鑒賞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質,為了更好鑒賞必須掌握美術史、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它的方法一般為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
第四步是給學生布置作業一個課后練習題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是選取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學美術課本》(試用)第三章《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部分內容。這一章包括形體、明暗、色彩、空間和肌理共五部分,我從中選取色彩這一節加以擴展,成為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回顧色彩的基礎知識,然后通過游戲,讓學生體會色彩心理的作用,并聯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采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熏陶。
2、教學目標 :
美術欣賞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色彩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養學生對色彩的實際運用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2)常見色的色彩聯想
教學難點 :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 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于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獲。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樂中體驗——討論探究——知識擴展——情感升華
互 動
師 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匯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每參予一個游戲,都會思考完成游戲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游戲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系實際,自由發揮,對討論結果探究驗證,最后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從學生遇到的問題入手,引出學習任務,然后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對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后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在設計游戲時要注意游戲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四、說注意事項
1、因為課件的導入 環節中插入了音樂,在導入 部分欣賞圖片時,應注意及時把音樂關上,以免授課的其它環節受到影響。
2、在"游戲一"中,要強調學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說出自己想到的內容時從兩個方面來想:一是實際物體;二是聯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紅色,實際的物體可以想到紅旗、血、太陽等,而聯想到的心理有熱情、危險、食欲等。
3、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體會色彩心理的靈活運用,如自己的服裝、校園的環境、教室的布置等。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加上游戲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游戲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從六個方面闡述了"色彩心理"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轉身板書《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回到原來位置
一、說教材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教材第15冊第1課的內容。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本課的設置突出體現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從文化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認識美術作品所折射的時代文化特征,所打上的歷史烙印。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發展綜合思考能力。教材選擇了若干中外美術作品,包括繪畫、服裝、工藝、建筑和攝影等。引導學生理解在人類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中,美術是如何反映社會文化,以及社會文化是如何影響美術創作的。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中二年級學生,所以我會注意學生的學情。針對他們的年齡及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把握。由于他們的認知領域已經比較完善,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開始向多維度發展。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一步的來啟發引導,結合他們的學習能力足以很好的完成本課的學習活動。
1.知識目標:對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欣賞、比較,讓學生理解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化的關系。并對“美術作品以它獨特的方式承載,展示人類文化”這一觀點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2.能力目標:將歷史、地理等科學知識與美術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對問題的整體認識和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美術作品,認識美術是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從而更加喜愛美術,更加珍惜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美術是人類的文化造型載體”這一基本知識。
(2)難點:美術作品與特定時代文化的聯系。
四、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方法中我先說教法,根據本課的性質和學生對象的情況特點分析,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欣賞法和情景教學法。
接下來我說學法,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采用現代教學媒體網絡查找資料,實施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主動探索,強化獨立思考意識;引導點撥,激發學生自學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這一環節,我將分為導入,教授課程,共同探究,最后小結這幾個步驟:
1.導入:展示一組圖片:出示作品——壁畫藝術.《舞馬銜杯紋銀壺》(唐)和《三彩駱駝載舞俑》(唐),欣賞《韓熙載夜宴圖》提出問題思考與討論。我在學生常識性地回答問題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人類沒有創造文字之前,我們對歷史的了解主要是通過一些造型實物(繪畫、雕塑、工藝品、建筑等)獲得的。即便文字出現以后,也需要造型實物提供直觀的印證。所以,一件美術作品不僅僅是有美術的意義,而且能夠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們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2.教授課程
我們在接觸一件美術作品時,不僅要從審美的角度加以欣賞,而且要善于發掘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A欣賞圖片:我會利用媒體展示圖片:《簪花仕女圖》以及時代背景。在欣賞的同時我會穿插提出問題:
(1)比如在看《簪花仕女圖》整體場景的時候,讓學生再仔細觀察過后說說自己的對這幅畫的.理解。從作品中,你能看出表現了什么樣的生活場景?
(2) 在欣賞局部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從作品仕女的華美服裝和精美的首飾中入手,觀察討論唐代紡織技術與工藝水平如何?
(3)從畫面上的人物動物在唐代就已經被描繪的如此栩栩如生細致入微,而在當今社會卻甚少佳作。對這一現象你有什么感受?我想通過本問題的設置使同學們明白在當今社會中繪畫教育的利與弊,從而深化本課的情感價值目標。
3.共同探究
為了進一步論證“為什么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我會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的欣賞評述方法對本組作品進行簡單分析和評價:
分別展示“青銅文化”、“唐代人物畫”、“西方繪畫”、“建筑與文化”、“服裝文化”五個方面的圖片。師生共同探究證明“為什么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通過同類美術作品來反映當時的歷史。
每組代表分別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了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深刻魅力和內涵,我希望我們以后再欣賞美術(藝術)作品的時候,不要僅僅只從審美價值的方面去做審視,而且還要善于發掘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與美術知識結合起來,提高對問題的整體認識和綜合思維能力。
5.作業布置
(我主要根據對學生情況的分析布置作業,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如:欣賞淡彩畫作品《春》,并試著分析作品蘊含的人類文化,有不懂的地方下
次上課大家一起討論。
探討:除了美術外,其他藝術,諸如音樂,戲劇,電影,文化等是否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為什么?
六、板書設計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我的板書線索明確、邏輯嚴密、層次清楚、簡潔明了。由于時間關系板書展示不完整,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一)抽象藝術及其兩種形態(冷抽象,熱抽象)
1、抽象藝術的含義?
在20世紀初才開始逐步形成的一種用美術的基本語言元素和語言手段進行獨立創作的美術類型。
2、冷抽象、熱抽象藝術的代表藝術家及觀點。
冷抽象含義: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熱抽象含義: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賞析《百老匯的爵士樂》。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先鑒賞紐約百老匯夜景的照片,然后一邊聽爵士樂(爵士樂:《藍色狂想曲》),一邊欣賞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樂》。
教師活動:老師介紹:1、爵士音樂;2、蒙德里安生平簡介;3、蒙德里安對百老匯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對爵士音樂的感受。
問題思考與探討:
學生活動:同學們分組討論后回答問題:
1.這幅作品使用的語言有哪些?不同的顏色塊讓你聯想起什么?橫豎交錯的線條讓你想起什么?
教師活動:老師補充總結
能力練習:欣賞幾幅作品,判斷它們是屬于冷抽象還是熱抽象藝術作品。
創設情景請同學們思考:具象藝術能夠如實的再現客觀世界,而抽象藝術卻完全排除現實形象的可辨性呢?那么藝術為什么會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問題引出:
(二)藝術走向抽象的原因
問題思考: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本25頁,回答問題。1.抽象藝術的形成?2.抽象藝術形成的.原因?
1.抽象藝術的形成:
19世紀中葉照相機的發明加速人們對美術的本質思考,20世紀初,抽象藝術的概念在西方已經基本確立
2.抽象藝術形成的原因:
照相機的發明,現代的社會化大分工,西方科學理性的影響。
抽象藝術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三)抽象藝術的特點:
分析性,即把藝術的各種語匯分析、抽離、孤立出來并加以夸大,甚至絕對化,這就形成了抽象藝術特殊的藝術美。
抽象藝術獨特的藝術美包括:A形式與色彩;B構圖與筆觸;C材料與肌理;D空間與透視;E光影與運動。
學生能力練習:讓學生自己來欣賞作品,判斷作品的藝術美的表現。 知識補充:抽象藝術在我國的獨特表現,抽象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
拓展:學生欣賞完這些作品后,躍躍欲試,都想創作抽象藝術作品,那么,這時候老師要適時滿足學生的欲望,動手實踐,創作作品。讓學生聽一首音樂,創作一幅抽象藝術作品。
(四)課堂回顧
這節課重點講述的是冷、熱抽象藝術作品,抽象藝術的特點及其獨特的藝術美的表現。
四、板書設計:
通過多媒體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課課題,然后分別展示冷抽象、熱抽象美術作品,分析其分類、代表藝術家、特點等環節,分析鑒賞部分作品。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1.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高中《書法》的第一課內容,在學習當中,介紹書法的五種書體:篆,隸,行,楷,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對書法的五種書體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對書法的興趣,提高對書法的鑒賞能力。
本課主要學習的是篆書的基本知識。
2. 教學目標
① 讓學生知道書法的五種書體。
② 讓學生能夠認識分辨五種書體的具體表現形式。
③ 通過學習篆書,讓學生對篆書有基本的了解,從而加強對書法的興趣,提高對書法的修養和鑒賞能力。
3. 教學重難點
在學習過程中,對篆書的發展歷程和流派風格以及各種風格的代表作,如何感受篆書作品的線條美,結構美和氣韻美
4. 教學準備
課前了解學生對書法的興趣程度,收集一些書法的相關資料,包括五種書體的范本,以及自己的書法作品。
二 說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高中生對書法的審美認識,采用圖片演示,范本講解以及作品欣賞等,激發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動,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讓學生學有所得,從而達到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三 說學法
教學相統一,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的,老師的教學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學生的存在,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在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下獲得知識,得到提高。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引導學生,讓學生不斷的保持興趣,與老師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始終在積極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識,讓學生得到提高。
四 說教學過程
本課主要是學習篆書的發展歷程和風格流派,了解篆書的典型作品代表,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的是互動參與為主的教學模式,達到教學目標。
1 提出疑問,激發興趣
同學們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書體?每種書體有哪些典型的代表作?
學生相互交流之后,展示我書寫的幾幅書法作品,引發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明確本堂課程的學習目標,導出課題——篆書鑒賞,并板書之。
2 結合范本和作品,體驗篆書學習之旅
向學生展示篆書作品,讓學生輪流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動。
引入教學內容,結合作品向學生講解。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經過歷史的發展演變,有篆書,隸書,行書,楷書和草書五大類。
① 篆書的'解釋
許慎“《說文解字》篆,引書也”,元代盛熙明《法書考》“篆,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篆書保留了許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裝飾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國書法藝術的精神氣質,很像先秦時期的文學,包羅萬象,取之不盡。篆書的關鍵是懸腕中鋒,有助于增加腕力,又是篆刻必要的書法根底,從篆入手,可二者皆得,從篆書入手易獲得中鋒和腕力,善提鋒。
② 篆書的發展脈絡
篆書是最早的書體,其余四種書體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最早的篆書就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兩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璽等舊稱籀文,鐘鼎文,現簡稱大篆。秦朝,書同文,李斯“罷其與秦文不合者,以秦篆為基礎,對六國的篆書整理省改”,此為小篆。漢代,篆書參入隸書體勢,后慢慢的被隸書代替,鳥蟲篆,蛇龍篆屬于裝飾性篆書。唐朝,李陽冰創造“玉著篆”,宋元明幾乎沒有篆書大家,清代碑學大興,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家。
③ 篆書的風格流派
甲骨文
河南南陽小屯村殷商遺址出土,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劉鶚發現,后經羅振玉,孫冶讓,王國維,搜集考證成為一門顯學。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又稱殷墟卜辭。時代大約在商代后半期,從盤庚遷都到商紂滅亡,歷時273年。15萬片,5000多,1000多,論著3萬余人,有王國維,羅振玉,郭沫若,日本的伊藤遂治,貝冢茂樹,島邦男等甲骨文專家,中科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5萬余字,重要研究資料。
大篆
是古文和籀文的總稱,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戰國的所有文字,風格多樣,用筆特點各不相同,都以圓筆為主,有粗細長短變化,與小篆稍有不同,許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圓變化大,疏密虛實變化生動自然,有的整個章法錯落不齊卻協調一致,同一個字有許多不同結構,可自由選擇。
小篆
秦,“書同文”,李斯以秦篆為基礎,整理六國篆書而成。傳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瑯邪刻石》,《嶧山碑》,“二李”一派,“玉著篆”,“鐵線篆”。特點:純正中鋒,書寫時力量和速度勻平,使轉流暢,必須功夫深厚,心平氣和,一以貫之。鄧石如,清人篆書,線條偏粗,隸書作篆,加強隸書方圓,頓挫,藏鋒,露鋒粗細變化,字形有所增長,在于起筆較重,稍頓,有時帶方筆,收筆重頓,有明顯的粗細變化,富有節奏。
秦篆比較含蓄,平靜。清篆跌宕,活潑,更富有精神。從大篆而來,但結構比其更有規律,類似楷書,行書的結構特點。
清篆結構特點:1形體長方,字取縱勢 2橫平豎直,布白均勻 3.上緊下松,時有對稱
④范本代表
大篆
吳昌碩《石鼓文》,以隸法作篆,左低右高,濃墨
《散氏盤》,行草筆意,曲折有致,隨字造形,橫勢
《毛公鼎》,筆法穩健,字形偏長,氣勢博大,縱勢
小篆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線條雄渾,隸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勁圓潤,結構平正典雅。
⑤結束語
書法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時候是在課外做大量的練習,也不僅僅是純粹的書寫,它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反映了我們國家的悠久歷史,我們應該從各方面去認識了解并好好的掌握,讓我們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五 教學感悟與總結
這是一節注重培養學生對書法課程中篆書的學習和鑒賞課,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體會到祖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學會欣賞書法,提高對書法認識的修養,完成教學的審美教育。學習我們祖國優秀的傳統經典的代表——書法,不僅僅是對學生大有幫助,同時對與我們老師也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教學相長的體現。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基本思路
a、本課的教學主要是圍繞民間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了解民間美術與普通人的生活之間的重要關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勞動人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作品,這些作品的審美價值與其他美術作品相比毫不遜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民間美術的一些常見形式、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民間美術與人們的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2.民間美術的主要類別。
3.民間美術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
4.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與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民間美術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它是一種自發性的美術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積累中,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美術門類。
本課主要圍繞中國的民間美術這一主題來展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民間美術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從而能夠自覺地保護這一傳統。教材通過大量的圖片和一些深入淺出的論述,向我們分析了民間美術的內涵以及一些相關的知識。首先指出,民間美術扎根于人們的具體生活,甚至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與人們對美的要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密切相關。在這方面,教材就民間美術的種類以及與生活的關系列舉了若干圖片,目的是讓學生對此有直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材進一步指出民間美術的價值:
①它是研究民俗的重要途徑;
②它體現著勞動人民質樸、自然的創造力,有著專業美術不可替代的價值;
③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人們帶來一些風格獨特的生活用品。
④它是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它是藝術家們重要的靈感源泉之一。
接著,教材又進一步深入分析了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以及它們的內涵,列舉并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實例。
2、教學目標
理解民間美術與人們的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了解民間美術的主要類別;認識民間美術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了解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與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a .民間美術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
b.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與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了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可以找一些錄像資料來給學生觀看,尤其是關于本地民俗的資料片。或者找一些教材中所列舉的一些中國現代導演拍攝的電影中涉及到民俗與民間藝術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民間藝術所具有的巨大價值。讓他們在體驗中意識到民間美術的重要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美術的重要門類,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認識并且注意保護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和形式。
可以建議學生分小組來完成,去圖書館查詢本地區的資料或者詢問一些長輩。如果條件允許,在本地區又有很有特色的民間美術形式被保留下來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集體活動的形式來進行現場調查與體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運用自己制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間美術作品來裝飾自己的居室,然后與同學們交流裝飾居室時的構思與所產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學生對本地民間藝術耳聞目染較了解。但對其它民族民間藝術了解甚少。
2、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可以運用自己制作或者收集的一些民間美術作品來裝飾自己的居室,然后與同學們交流裝飾居室時的構思與所產生的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了解民間美術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促使他們了解多種美術形式。引導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作品,提高他們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民間美術的一些常見形式、表現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主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能力。
理論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四、教學程序
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誘發探究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7
第一課 什么是美術作品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審美觀念形式法則的產生和一般規律,以及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培養用審美的眼光去對待美術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的觀念和形式法則是如何產生的?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難點:如何從生活中去發現美?結合實例明確如何鑒賞美術作品(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教材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3、美術鑒賞的重要意義。
四、設計思路:本課教學主要鼓勵學生參與形式美評判的活動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則,從形式美的法則入手,提高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內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加以調整、刪除)
五、課時: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影視 (溫州嫁具) 導入 揭題—第一課 什么是美術作品
1、 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鯢魚紋瓶》、書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則”,讓學生初步來認識“形式美法則”。
“美”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源于生活實踐;“美’的觀念與形式法則是長期的歷史積淀的結果
彩陶鯢魚紋瓶 、 永 、 羊(羊大為美)
2、 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什么叫美術
① 什么叫美術
身邊的美術,
提問學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術作品?(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視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亦稱“造型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四大門類圖片)
② 美術的特點:與音樂文學相比較。(中國古代手藝、工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③、美術的性質:精神產物 具有獨創性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3、 美術作品的形式美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① 形式與內容關系:內容存在與形式,是內涵,形式是內容物質化體現,是外觀。形式應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形式有獨立審美意味。
② 形式美是指藝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
馬克思說:“有懂音樂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則
① 多樣與統一
美術作品個別形象,形式要素、語言多樣化、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必須高度統一,構成二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太極圖、最后的晚餐、 米洛斯維納斯。
② 對立與和諧
對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例:黑白?
③ 比例與尺度
比例包括數學的秩序,尺度是標準規范,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美的規律。(黃金比例 1:1、618 1:0、618) 例:帕特農神廟、薩平婦女
④ 對稱與均衡
對稱就是指整體的多部分依實際或假想。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立關系,它具有穩定和統一的美感。 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例:邊防軍
⑤ 節奏與韻律
節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現,有條理反復,交替或排列
韻律:動勢、氣韻、有秩序、近似對比因素、交替重復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 實戰演習
(多幅圖片)學生選擇評判
4、 美術鑒賞的意義
A、為什么要提高審美能力、學會鑒賞。(馬克思說過“如果愿意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① 是不可缺少的現代人文結構 、美是人們長期積累形成的,也是藝術家長期探索形成的規律。
中國的四大美女、 羅丹雕塑的羅米哀爾、委拉斯開支作品《宮女》的侏儒、等。 ② 從實用物品向美術作品的轉換
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生活用品。美術作品有的實用退化,審美凸顯.(玉文化,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等)
③ 情趣高尚,抵御格調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 討論和思考:講一講身邊事物的美
6、 小結: 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非常注重營造美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學會去認識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們要學會鑒賞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7、 備用資料
美術鑒賞《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教學案例一單元3課
(一)教材分析:本課為(湖南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美術與眼睛》第三課。本單元是美術鑒賞的入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進行嘗試性分析,系統地獲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意識,掌握科學的鑒賞方法。本課介紹的就是美術作品的四種鑒賞方法。
這個內容主要包括兩個層面:1、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而不同的欣賞角度所獲得的感受和認識是不同的;因此,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讀作品的內涵。2、理解并掌握美術鑒賞的四種基本類型:①感悟式鑒賞、②形式鑒賞、③社會學式鑒賞、④比較式鑒賞。這四種鑒賞方式之間有相互滲透的`關系,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過渡。
(二)學情分析
在與高中學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現在的學生對經典美術作品的興趣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對作品的相關內容、背景了解不夠;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會欣賞作品;第三,學生的文化學習壓力很重,沒有時間對作品做深入了解 ;另外,經典作品所產生的時代和
它所表達的精神、內容與現代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也是造成學生沒興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麗莎》是一件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對于這件已經被反復講述的作品,人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習慣性的認識,比如說“蒙娜麗莎非常美”,或者“蒙娜麗莎的微笑很迷人”,這些表述已經成為這件作品的固定標簽,把人們對蒙娜麗莎的認識給簡單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賞蒙娜麗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賞這幅作品——以一種鸚鵡學舌的方法復述對于作品的評價。但這種態度顯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事實上,蒙娜麗莎的美是有時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豐富對這幅作品的認識,發現以前被忽略的細節,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提出對這幅作品的個人見解。
(三)教學思路:
這節課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欣賞美術作品的問題。
本課圍繞《蒙娜麗莎》這件作品而展開。先以一段影片導入,再通過比較生動的語言描述,借用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內容作為突破口來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面對一幅在藝術史上被反復提及的作品《蒙娜麗莎》,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突破以往簡單化、概念化的欣賞習慣,使他們意識到一幅作品所傳達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四種較為合理、科學的鑒賞途徑,讓他們能夠比較熟練地從形式和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以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全面認識一幅作品,使學生在視、聽、思、說中輕松的掌握知識,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四)研究主題:
了解美術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學會用科學、系統的鑒賞方法來讀取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和文化信息,以達到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提高美術素養。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始終貫徹教師邊導邊教,學生邊學邊練。
采用欣賞、講述、討論、比較、合作、練習等方法幫助學生突破以往簡單化的欣賞模式,
使他們意識到一幅作品所傳達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一種較為合理、科學的鑒賞途徑,讓他們能夠比較熟練地從形式和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以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全面認識一幅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六)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美術鑒賞的四種方式
技能目標:掌握美術鑒賞的四種基本方法。能比較熟練地運用這四種方法對作品的形式特征、社會含義、內在精神以及文化內涵進行具體鑒賞分析。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鑒賞美術作品。
(七)教學重點:如何從多角度去欣賞一幅美術作品。 教學難點:四種鑒賞方法的運用
(八)教學準備:教具:教材,課件,多媒體設備 學具: 教材,筆記本
(九)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播放一段影片
在巴黎的羅浮宮里,它被稱為第779號畫座。它是描寫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畫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麗莎。從它被畫下來的那一刻到現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誰?她為什么會成為今日的超級巨星?她的微笑隱藏著什么秘密?
今天就讓我們一塊兒走近《蒙娜麗莎》,一起感受大師的風采。
二、初步觀察
師:映示《蒙娜麗莎》圖片。請學生談對作品的初步印象:提問1:這幅作品表現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
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將談話記錄整理在課堂練習反饋表上。 生:請代表發言 師:提問2:你看到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討論,記錄,發言
師:歸納總結。引導學生看教材P7頁上的圖表。 提問3:我們的發現和書中圖表有何不同?這說明了什么?生:回答
師:總結。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單一的。2、僅僅靠觀察外表和淺層次的思考并不能真
湘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第二課《禮儀與教化》第二課時
本課教學目的:
1、了解并感知人類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術多方面的輝煌成就,認識它的價值和意義。
2、初步了解美術的起源和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能用所學的知識鑒賞古埃及的美術。
3、能了解古埃及美術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術的服務對象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功用。 教學重點為了解古埃及美術與古埃及人的信仰與觀念,以及其服務對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風格程式。
教學難點為埃及流傳千年的風格程式需要在審美方式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進行深入的理解。 采用的教學手段為資料圖片展示,相關資料影像播放,師生討論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導入部分
采用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斯芬克司的神話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謎語作為開場導入,一步步深入設問,引出獅神人面像,從而進一步引出課題古埃及美術。
a、謎語: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 (謎底是人,簡單解釋)
b、提問:這個謎語的來源?請簡單介紹
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話故事。
c、進一步提問:世界上最著名的獅身人面像現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
引出課題——古埃及美術(板書課題)
第二部分 授課分為四部分
(1)提問思考
a、法老修建獅身人面像的目的?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體做成獅子的形象?
古埃及法老為了制造人們對統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來的巨大的人工紀念碑。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體雕刻成獅子。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力量的象征,統治者們喜歡用獅子來比喻自己。雕像實際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統治者為了制造人們對他的崇拜的產物。如同商朝的鼎一樣,是權利和禮儀的象征。
b、獅身人面像旁邊的建筑是什么?
吉薩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兒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
討論:金字塔從外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請同學朗讀游記
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開羅西南的高地上,沒有任何鋪墊和過渡。關于金字塔的圖片和報道,我已經看到過很多,按說是不陌生的,但目光接觸的一剎那,還是不由自主地被震撼和俘獲,心生驚悚(s?ng),與生俱來的渺小感就充斥全身。
金字塔除了作為陵墓,法老還出于一種什么樣的目的把它修建的如此高大?(對于人的精神有一種震懾作用,對于當時神化法老本身以及更好的從精神上統治臣民有很大的作用。) 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外部宏偉壯觀,內部也被精心的裝飾有許多壁畫。(引出下一部分內容——埃及壁畫)
(2)壁畫影像播放,壁畫圖片展示
壁畫記錄了法老或貴族的豐功偉績和日常生活,空白部分用文字填滿,當時只有貴族才能夠有權利習字。
a、討論總結古埃及壁畫中人物各個部位的角度變化,討論原因。
頭部側面,眼睛正面,肩部正面,腿部側面,古埃及人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清晰完整的包括在一個圖形里。
b、埃及繪畫即定程式總結,影像播放
埃及的壁畫非常裝飾,但是雕塑非常寫實。(引出雕塑的內容)
(3)結合欣賞雕塑《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
展示欣賞圖坦卡蒙王陵出土的法老黃金面具。
(4)對比《涅菲爾蒂王后像》和《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西方美術史家認為雕塑史上的兩件最美的女子雕像
討論思考:喜歡哪一個?說出理由
最后進行總結,古埃及美術的原始作用:為法老和他的統治服務,體現了君主化的神權。同時播放片段影像動態總結。
【高中美術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說課稿05-17
高中美術說課稿[精品]06-14
高中美術說課稿優秀05-27
高中美術說課稿最新01-22
高中美術說課稿15篇03-21
高中美術《進入歷史》說課稿04-06
人教版高中美術鑒賞說課稿06-03
優秀高中美術鑒賞說課稿04-18
【熱門】高中美術說課稿18篇06-29
高中美術說課稿范文(精選12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