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

    時間:2020-11-26 09:41:06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

      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不是指絕對的十全十美狀態。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概念,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之間的差別是相對的,他們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

      二、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

      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能彼此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三、健康心理重在培養

      日常我們所說的:要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指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個方面。

      1、孩子為什么發脾氣

      1歲以內的小兒情緒不愉快大多與身體需要有關,如餓了、悃了、尿布濕了,或者是病了,這是家長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2歲的孩子情緒有了進一步發展,他的要求也多了,不滿足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都有了發展,開始懂得是非和好壞,也有一些自我控制的能力。

      要讓孩子經常保持愉快情緒和開朗的心情,這不僅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長大后遇事樂觀,容易與人相處。反之相反。

      2、記憶力是復雜的心理活動。

      嬰幼兒的思維與客觀物體及行動分不開,玩玩具、做游戲均可增進小兒思維能力。

      在心理發育中還要重視情緒、情感的發展。

      3、母子依戀——嬰兒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嬰兒時期大腦發育最迅速,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突觸數量增多,神經髓鞘逐步成熟,為小兒心理發展創造了生理基礎。

      嬰兒對最密切接觸的母親,如看到母親的臉。

      各個孩子會有不同天賦氣質,應通過訓練揚長避短。

      4、“三歲看老”——心理特點初露

      幼兒期中樞神經進一步發展,小兒已能獨走,接觸范圍變大,語言也在此期迅速發展。

      這一階段,幼兒的模仿心理特別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

      同時,要培養孩子與父母以外的家庭其他成員和小伙伴們交往的能力,使孩子從對父母依戀的基礎上,逐步產生對周圍社會的信任、安全感、同情和友誼。

      5、學齡前兒——個體形成的開始

      學齡前期兒童大腦皮層進一步發育,調節能力提高,但興奮仍占優勢,故這時期小兒以好動、易興奮為特點。

      此時兒童概括抽象思維剛剛開始,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勵孩子多探索、多提問。

      學齡前期是孩子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此時可塑性很大,家長必須抓住時機來培養孩子。

      8、就這樣愛孩子后果嚴重

      愛是孩子精神需要中最珍貴的部分,它是一種營養,是培育嬰幼兒美好心靈、高尚品德的源泉。

      媽媽帶著4歲的孩子到食品店,她買了一客冰淇淋。讓孩子吃著,自己卻在旁邊看,孩子也沒有什么表示。

      其害處是:(1)他是任性的(2)他是自私的(3)他是懶惰的

      6、兒童心理偏異因素

      神經系統的發育、健康的體質與兒童心理衛生密切相關。

      在環境和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影響。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7、不該讓幼小心靈遭受創傷

      家庭不和睦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精神影響。

      8、別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樣

      社會上導致男孩女孩化表現的例子不少。

      家庭,特別是母親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性心理發育影響是很大的。

    【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相關文章:

    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04-27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08-21

    幼兒心理健康知識例文04-28

    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科普01-27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01-26

    關于幼兒心理健康知識01-15

    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知識要點12-23

    常見幼兒心理健康小知識01-26

    日常的心理健康知識01-30

    心理健康知識小報11-29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 | 亚洲一本中文日韩 | 在线观看非常黄的永久网站 | 思思久久国产精品丝袜 |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 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