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后現代的心理咨詢方法
心理咨詢聽得多了,那么你又是否了解后現代的心理咨詢方法呢?后現代的心理咨詢方法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敘事心理治療的產生背景與理念
1.敘事心理治療源于后現代主義敘事
敘事療法,簡單地說就是說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敘事,但敘事并非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達內容和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關于什么是敘事,有各種各樣的表述,如“敘事是我們解釋世界的源泉”;敘事是“人們理解自我生活和經歷的方式,我們一直在故事中游弋”;敘事是“記述,或設計以表達所發生的事情的前后聯系的例子”等。敘事的拉丁語的本意指的是行為和具有連續性的體驗。比較清晰的一種表述是:“敘事是為了告訴某人發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頭的、符號的或行為的序列。
敘事心理治療的盛行是與當代哲學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分不開的。這里,有必要區分一下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心理治療觀念與方法的影響。在這里,現代觀點和后現代觀點的最大區別在于兩者對“真實”(reality)的看法不同。現代主義者崇尚客觀的事實真(相),因為它們能夠加以觀察及進行系統化的探討,真(相)就是真(相),不會因為觀察的人或是觀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現代主義則相信主觀的事實真(相),也就是說事實真(相)會隨著使用的觀察歷程的不同而改變,事實真(相)取決于語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們所處的背景環境的影響。敘事理論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臨床心理學的進入,誕生了敘事心理學。
敘事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及新西蘭的大衛。愛普斯頓。他們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論,1990年代他們的書籍得以在北美發行,敘事心理治療開始大為流行。懷特和愛普斯頓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一書中,系統闡述了他們有關敘事心理治療的觀點和方法。
2、敘事心理治療的內涵
所謂敘事心理治療,是咨詢者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以喚起當事人改變內在力量的過程。敘事心理治療對“人類行為的故事特性”,即人類如何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處理經驗感興趣。
敘事療法認為,人類活動和經歷更多地是充滿了“意義”和故事,而不是邏輯論點和法律條文,它是交流意義的工具。人類學家布魯納指出:“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包括開始和結束,因而給了我們框架,使我們得以詮釋現在”。當事人在選擇和述說其生命故事的時候,會維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題,往往會遺漏一些片段,為了找出這些遺漏的片段,咨詢師會幫助當事人發展出雙重故事。例如,有學生在敘事治療中談到“他的問題故事”,而咨詢師會引導他說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覺的部分,進而幫助他自行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咨詢師直接給予建議。也就是在咨詢過程中喚起當事人生命中曾經活動過的、積極的東西,以增加其改變的內在能量。在敘事心理治療中,咨詢師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是怎么辦到的?”隨后,會將焦點放在當事人曾努力過的,或他內在的知識和力量上,引導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3、重新檢視生活是敘事心理治療的關鍵
麥克·懷特認為,個人問題的形成與主流敘事的壓制有關。借用福柯的分析,人之所以與主流敘事之間不斷產生齟齬,原因在于人對自己所認同的“意義”常常由主流敘事代表的“真理”所決定,這些真理的論述透過權利運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與關系的規范”。于是,人必須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斷處于外界對個體的權力*作中,從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機制,進而脫開主流敘事設下的單一真理,找到實踐個人意義的可能。
麥克·懷特認為,對于自己或他人經驗故事的敘述,不足以代表他們的生活經驗,個人重要的生活部分與主流敘事相矛盾,因而無法實現自己的故事是關鍵。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可能幫助人的敘事心理治療也就在于如何讓人“產生或辨識了不同的故事,讓他實行新的意義,帶給他想要的可能性”。敘事心理治療的重點,就是要幫助當事人如何重新檢視自身的生活,重新定義生活的意義,進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敘事療法與過去心理治療最大的不同就是,敘事療法相信當事人才是自己的專家,咨詢師只是陪伴的角色,當事人應該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決自己困難的方法。
二、敘事心理治療的主要方法
敘事心理治療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這里列舉主要的幾種:
1、故事敘說——重新編排和詮釋故事
敘述心理治療主要是讓當事人先講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為主軸,再透過治療者的重寫,豐富故事內容。對一般人來說,說故事是為了向別人傳達一件自身經歷或聽來的、閱讀來的事情。不過,心理學家認為,說故事可以改變自己。因為,我們可以在重新敘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敘述一個不是自己的故事中,發現新的角度,產生新的態度,從而產生新的重建力量。簡單地說,好的故事可以產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來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覺與生命力得以彰顯出來,為自我或我們所強烈地意識到。面對日常生活的困擾、平庸或是煩悶,把自己的人生、歷史用不同的角度來“重新編排”,成為一個積極的、自己的故事。這樣或許可以改變盲目與抑郁的心境。
哲學家薩特說過:人類一直是一個說故事者,他總是活在他自身與他人的故事中。他也總是透過這些故事來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斷地重新述說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說,故事創造一種世界觀,一種人生價值。
好的故事不僅可以治療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從中尋找自信和認同,透過令人愉悅、感動的隱喻故事,我們可以重新找到面對煩惱的現實狀況的方法,正視我們的過去,并且找到一個繼續努力、正向發展未來的深層動機和強大動力。“為了創造生活的意義,人就面對了一項任務,那就是他必須安排自身時間經驗的時間順序,建立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記錄。他必須把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預期會發生的事件經驗連成線性順序,才能夠建立這一份記錄。這一份記錄可以稱之為故事或自我敘事。這個敘事如果成功,人對生活就會有連續感,覺得生活有意義。簡單地說:若要創造生活的意義,表達我們自己,經驗就必須‘成為故事’。”
敘事心理治療的故事所引發的不是封閉的結論,而是開放的感想。有時在故事中還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從中尋找新的意義與方向,讓當事人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過程。例如,有一個尋求幫助的當事人,他覺得自己不受到別人的重視而感到挫折、沮喪、自卑,當他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時,覺得一無是處,但咨詢師要求他回憶過去生命中哪個人對他“還不錯”,原本腦中空白的當事人,勉強回憶起一個小學老師的名字。治療師鼓勵他打電話給老師,結果卻得到一個“意外的驚喜”。這名教師雖然已經忘了他的姓名和長相,但還是向他連連道謝,并且表示,因為當事人的電話,讓他覺得自己的存在,對教學工作已經深感疲憊的他,又重新獲得了動力。
通電話的結果是:當事人不僅幫助了老師,也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原來也是這么重要。
2、問題外化——將問題與人分開
敘事治療的另一個特點是“外化”,也就是將問題與人分開,把貼上標簽的人還原,讓問題是問題,人是人。如果問題被看成是和人一體的,要想改變相當困難,改變者與被改變者都會感到相當棘手。問題外化之后,問題和人分家,人的內在本質會被重新看見與認可,轉而有能力與能量反身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例如有位老師反映,“對于一個成績一直落后的學生,想盡辦法鼓勵,都沒能讓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進步獎勵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試的難易標準不一,看不出進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級或排名,這些學生永遠都在后面,該怎么辦?”把成績不好等同于學生,是把問題內化。怎樣才能把問題外化?有的老師把問題與人拉開距離,采用多元智能的觀點,找出學生成績以外的優勢,在優勢上予以鼓勵。學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來,成績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這就是把問題外化的思維方式。
麥克·懷特認為,人的生活之所以產生適應上的問題,其原因在于個人意義的實踐與主流敘事間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狀況下,個體并沒有能力發現這些壓制他們的“真理論述”,于是必須透過重新辨識自己與他人關系的想法,用“問題外化”(externalizing)的方式,產生自身意義和主流敘事意義一體化的知識。個體必須透過問題外化的過程,重新思索這些一體化的知識與自己的種種關聯,找出其中不相容的地方,進而創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與規范自己的真理挑戰。
3、由薄到厚——形成積極有力的自己觀念
一般來說,人的經驗有上有下。上層的經驗大多是成功的經驗,形成正向積極的自我認同,下層的經驗大多是挫折的經驗,形成負面消極的自我認同。一個學生如果累積了比較多的積極自我認同,凡事較有自信,所思所為就會上軌道,不需要教師、父母多*心。相反,如果一個學生消極的自我認同遠多于積極的自我認同,就會失去支撐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淪下去。
敘事心理治療的輔導方法,是在消極的自我認同中,尋找隱藏在其中的積極的自我認同。
敘事心理治療的策略,有點像中國古老的太極圖:在黑色的區域里隱藏著一個白點,這個白點不仔細看還看不到。其實白點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內心,當白點由點被擴大到一個面的程度,整個情形就會由量變到質變。找到白點之后,如何讓白點擴大呢?敘事心理輔導采用的是“由單薄到豐厚”的策略。
敘事療法認為,當事人積極的資產有時會被自己壓縮成薄片,甚至視而不見。如果將薄片還原,在意識層面加深自己的覺察,這樣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積極有力的自我觀念。不妨看看以下的例子:
學生:老師,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歡的是什么?
輔導老師:你自己覺得你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我不知道……
輔導老師:同學怎么稱贊你?
學生:(笑)他們說我很認真。
輔導老師:怎么說?
學生:就是上次的義賣會啦……
輔導老師:你可不可以談一下那一次的經驗。
學生:上次校慶舉辦的義賣會,只要我在場,就會硬拉很多人來,我們班級的攤子面前可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同學們都不知道我怎么把他們找來的。我有辦法讓她們掏出錢來,大家都說我們班的攤位沒有我是不行的。
輔導老師:在這件事里,你覺得你有哪些天分?
學生:我……好像……有推銷的天分。
輔導老師:過去是不是還有類似的經驗?說來聽聽……
學生:我在初三的時候……老師,我在想,我好像的確有推銷的天分,我媽媽也這樣說我。
學生:初一的時候,媽媽在擺地攤。有一次她生病,身體不舒服,我剛好考完試,她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賣得比媽媽還多。好多逛街的人原來只是看看,并不想買,我好象有辦法讓他們買……
學生:老師,大學的哪些系可以讓我將來在這方面發展?
在上述對話中,學生的第一個“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內在的經驗沒有被學生覺察到。當與推銷的天分有關的事件敘述出來的時候,隨著故事的敘說,會帶出厚厚一疊有關的經驗。麥克·懷特還形容這種策略為“打開行李箱”(unpack),即將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內容展現出來。
三、敘事心理治療給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啟發
1、敘事方法具有廣泛而獨特的作用
在敘事心理治療中,重要的不是“敘事療法”名稱本身,而是敘事的方法。說故事的敘事方法可以視為對現存的思辨、實驗、調查、觀察和其它傳統方法的補充。
如果把敘事作為一種扎根隱喻,它可以說是不同于傳統心理學的“器官”、“機械”的隱喻。敘事隱喻比起另兩種隱喻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使心理過程與內容結合,使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結合,使心理與社會文化歷史結合,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學研究把人從文化內容、社會歷史文本中抽離出來的弊端,為我們的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背景。
敘事作為一種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敘事可作為心理學研究中獲得深度資料的重要手段。敘事資料作為數據資料的補充,可以通過對具體個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規律或獨特的意義。其次,敘事還可作為干預手段在研究中使用。敘事總是與反思聯系在一起,我們在敘說生活故事的過程中,也就審視了自己。這種反思或審視是一種內源性的干預,使我們自律,變得對我們的生活負責。
此外,敘事還可以作為研究成果的一種表述方式。像個案分析、傳記等都是敘事的表達方式。它展現給我們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軀殼,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生命氣息的人類心理世界本身。
2、謹慎使用教育者的影響力
許多師生與親子間的沖突在于長輩以優勢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導,在多數情況下,這樣的方式帶有很大的強制性,大多只能強行接受,但接踵而來的問題是:有些透過主流真理壓制個體意義的方式達成的生活,學生能否心悅誠服地接受?進而他們能否快樂地成長?家庭與師生基于親密的生活接觸,讓其在青少年生命中常扮演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角色,教師與父母的責任重大,謹慎使用這樣的影響力變得尤為重要。
例如,對于班級或家庭中部分的“問題學生”或“問題青少年”,解決其問題的方式恐怕不在于要求貫徹老師或父母“真知灼見”的規定或預測,任何問題的發生都不應以找出一種看似最佳的解決途徑要求學生或子女改變行為就可以了,而是應該試圖理解他們對事件背后原因的認知,對其個人人生意義的看法,讓他們明白其行為與主流價值間的落差從何而來,協助他們思考應如何面對主流定義下的真理,進而找出自我改變的方式以及調整對自己人生的看法。
在對待學生或子女的教育中,嘗試找出他們看待人生的方式,遠比精確地指出一種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來得重要,畢竟教師與父母的知識都并非中性,而都帶有濃濃的權力意味。這樣的知識或許有效,但不見得適合每一個個性差異極大的子女或學生,而對主流“真理”的適應不良,是可能形成問題青少年的。如果方法失當,有時效果會適得其反。
3、發現生命的意義比問題本身更重要
在咨詢者和當事人處于“敘事心理治療”時,他們所面對的不是一種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術”,而是當事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當事人的生命態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擇。在這里,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很重要。因為同樣的事實,因為不同的解讀,就會釋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有歷史的痕跡,有許多的故事,故事中積極的資產被發現,向上的動力就會源源不斷。
例如,單親家庭如果認為是“成長的缺陷”,那么只是看到負性的一面,是向下的沉淪,但是如果看成是逆境的磨練,那么會成為成長的動力。生命經驗的轉化,就在于對生命故事的咀嚼:“如果媽媽還活著,她希望你怎么做?”“你從這件事情中學到了什么?”“這件事教給你什么?”正是這些咀嚼,使學生發現了生命的意義。在輔導和教育中,這種發現并非無中生有,是讓學生得以經驗現身,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正如英語中的“discover”(發現)一詞,cover是蓋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dis”,是不讓它蓋住,讓原有的展現出來。
拓展:
心理咨詢室文化標語
1、沉默不會潤物無聲——潤心理。
2、語潤心田,情義相通。
3、越聊越嗨,越滋越潤。
4、良言·潤心,細語·暖身。
5、語潤心田,舒悶解煩。
6、柔聲細語潤心田,千千心結云消散。
7、心語釋冰,潤澤一生。
8、潤在心,善在理——潤心理。
9、潤澤心靈,理順心情。
10、靜心潤物細無聲——潤心理。
11、生活滋潤,就要心寬。
12、排解障礙,潤澤(明潤)萬家。
13、潤物無聲,溝通心靈。
14、登錄潤心理,下載心驚喜。
15、潤于心,善于理——潤心理。
16、潛移默化,潤智無聲。
17、暗語潛入心,潤解千千結。
18、愛的滋潤,心的溝通。
19、感恩潤心田,曉理達萬家。
20、打開心窗,潤澤健康。
21、潤己德人享天下——潤心理。
22、輕輕細語,潤潤心田。
23、天源潤萬物,大愛安億心。
24、解迷津,涵潤心——潤心理。
25、春雨潤物,良語潤心。
26、人生有一潤,萬事皆能順。
27、心語貴精,潤澤一生。
28、潤聲暖如酥——潤心理。
29、打開你的心房,滋潤你的歡樂。
30、溝通心靈,潤澤心田。
31、讓我們的心田滋潤你的心結——潤心理。
32、潤心田,理自然——潤心理。
33、潤心明理,因為有你。
34、慰人生,潤心田——潤心理。
35、潤心潤理,順風順水。
36、良語浸潤心有聲——潤心理。
37、性和溫潤,自在于心。
38、生活正能量,潤心理綻放。
39、潤于心,明于理——潤心理。
40、敞開心扉,放飛心靈。
41、潤人心,解人意——潤心理。
42、清心·滋潤·正能量。
43、豁達·心性,滋潤·人生。
44、咨詢師專業,潤心理卓越。
45、潤益入心,如覓知音。
46、還你歡欣煥新你,潤心理,喚醒你。
47、心懷感恩,潤澤無聲。
48、潤心有道,為你智造。
49、潤澤生活每一天——潤心理。
50、暖愛潤心,慧思明理。
51、“咨”潤心靈每一天——潤心理。
52、千千心結開,潤潤好未來。
53、潤透心,善解理——潤心理。
54、愛潤心田,陽光燦爛。
55、潤澤無限,心靈港灣。
56、潤有道,愛無限——潤心理。
【后現代的心理咨詢方法】相關文章:
后現代舞的基本創作觀念及方法08-09
后現代舞的基本創作觀念和方法03-03
后現代的英雄神話03-18
論“后現代電影”與電影后現代性03-18
后現代醫學寫作11-20
后現代治理的***觀與啟示03-20
早產的實驗 后現代批評03-21
心理咨詢師考試壓力緩解5大方法03-21
心理咨詢師經驗之談:壓力來源及解壓的方法03-10
后現代企業的品牌戰略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