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單項選擇題的十種快速解題法

    時間:2022-10-14 05:00:08 學習方法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考生物單項選擇題的十種快速解題法

            選擇題是一類客觀性試題,由題干和供選答案兩部分組成,能設置較廣泛的情境,包括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實驗、基本計算及有關知識的應用等多個目標,因此,在高考生物試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然而有些學生在考試中或因選擇題得分過低,或因選擇題耗時過多,影響了其他題的解答,導致考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掌握選擇題的特點,解答這類題的方法不當,思維方式欠妥等。筆者為此對快速解答單項選擇題(通常為四選一)的一些經驗作一淺談,供參考。

    一. 直選法

    這是解答選擇題最基本的方法,其程序是依據題目所給條件,借助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直接得出結論。

    例1.為研究果實貯藏效率與氧氣濃度的關系,將質量相同的蘋果果肉放在氧氣濃度不同的密閉容器中,一小時后測定氧氣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釋放量,結果如下表:

    氧氣相對量

    0

    1%

    2%

    3%

    5%

    7%

    10%

    15%

    20%

    25%

    O2吸收量(mol)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CO2釋放量(mol)

    1.0

    0.8

    0.6

    0.5

    0.4

    0.5

    0.6

    0.7

    0.8

    1.0

    根據以上結果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A. 氧濃度為3%時,每小時葡萄糖有氧分解量為0.05mol

    B. 氧濃度為5%時,每小時葡萄糖無氧分解量為0mol

    C. 倉庫中貯藏蘋果時氧氣相對濃度為5%時最好

    D. 貯藏蘋果時還可以采取低溫、干燥等措施

    解析:本題因為D選項與題干中所說內容無關,可直接選出D項。A、B選項需根據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兩個反應式進行定量計算可算出。

    答案:D

    二. 找題眼法

    找題眼法就是從多個已知條件中找出某一作為解題切入點的條件,從而得出答案的方法。其中最先使用的條件就是題眼。

    例2. 水溶性染色劑(PI),能與核酸結合而使細胞核著色,可將其應用于細胞死活的鑒別。細胞浸泡于一定濃度的PI中,僅有死亡細胞的核會被染色,活細胞則不著色,但將PI注射到細胞中,則細胞核會著色。利用PI鑒別細胞的基本原理是(  )

    A. 死細胞與活細胞的核酸結構不同

    B. 死細胞與活細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 活細胞能分解染色劑PI

    D. 活細胞的細胞膜阻止PI的進入

    解析:本題的切入點是活細胞的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會阻止染色劑的進入而不著色;如果細胞死亡,則細胞膜失去選擇透過性,染色劑可以進入而使細胞核著色。所以本題的題眼是細胞膜透過性,答案很快就出來了。

    答案:D

    三. 信息轉化法

    對某些選擇題,由于情境比較陌生,或內容比較繁瑣,可通過思維轉換,將題示信息轉化成比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從而化陌生為熟悉,化難為易,迅速求解。

    例3. 以蟲治蟲是生態農業的重要內容,下圖表示某一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假設這四種生物只構成一條食物鏈。請問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種群數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 乙和丁的種群數量都增加

    B. 乙和丁的種群數量都減小

    C. 乙和丙的種群數量都減小

    D. 乙和丙的種群數量都增加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但以圓形面積的形式出現,增大了試題難度。

    解題時,首先可以根據圖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將它們的關系轉化為熟悉的食物鏈形式。從圖中不難看出,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根據生態系統能量逐級遞減的特點,寫出四種生物構成的食物鏈:丙→丁→甲→乙。然后根據食物鏈中各生物之間的關系推理其數量變動情況。當甲的數量增加時,丁因大量被甲捕食,數量將會減少,丙因丁的減少而數量將增加,乙因甲增加,食物來源充足而數量增加。

    答案:D

    四. 聯想法

    有些試題的答案,直接根據已知條件很難找到,在解答這類試題時,應先采用不同的聯想方式,找到與已知條件相關聯的已掌握的知識,再根據這些知識得出答案。

    例4. 首先在一堆垃圾的有機物中檢測到放射性,隨后又在附近的植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接著又在其周圍生活的動物體內也檢測到放射性。如果放射性只是來自某一種元素,你認為最可能是什么元素?(  )

    A. O B. C C. N D. H

    解析:本題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附近”、“周圍”。該放射性元素由垃圾堆→植物→動物;聯想到植物吸收的是礦質元素,所以該元素最可能是礦質元素。

    答案:C

    五. 擬稿法

    有些試題,雖然已知條件簡短,但推導過程卻很復雜。在解答這類題時,應采用擬稿法。擬稿法是指在推導這類試題的答案時,通過打草稿,將抽象思維轉變為形象思維,以降低答題的難度,從而提高解題效率。

    例5. 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產生F1,在F1雌雄個體交配產生的F2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四種,雌蜂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種,則親本的基因型為(  )

    A. aabb×AB      B. AaBb×ab

    C. AAbb×aB      D. AABB×ab

    解析:解答這道試題時,必須首先明確雄蜂是單倍體,它是由上一代雌蜂的卵細胞單獨發育而成的,因此雄蜂個體的基因型及種類,應該與雌蜂配子的基因型及種類相同;雄蜂產生的配子的基因型與雄蜂本身的基因型相同。然后還得明確題干中提到的“親本”,不是指F2的親本(如果是指F2的親本,直接提F1就行了),而是指F1的親本。解題過程圖解(從F2的個體的基因型開始,逆著基因的傳遞方向列出)如下:

    答案:A

    六. 圖示法

    圖示法能形象、直觀地展示思維過程,簡便、快捷。

    例6. 氧氣分子由肺泡擴散進入紅細胞內并與血紅蛋白結合的過程,至少需穿過幾層磷脂分子?(  )

    A. 3 B. 4 C. 5 D. 10

    解析:由題意可畫出示意圖(如上圖)氧氣分子穿過肺泡壁經過了兩層生物膜,穿過毛細血管壁經過了兩層生物膜,穿過紅細胞經過了一層生物膜,至少需穿過5層生物膜,而每層生物膜是由兩層磷脂分子構成。

    答案:D

    七. 篩選淘汰法

    有些試題,根據已知條件直接找答案,有可能找不到、找不全或找不準。可以根據題干所給的條件和提出的問題,對各個選項加以審視,將與題目要求不符合的選項逐一篩選,不能否定的答案即為正確答案。

    例7. 基因型RrSs與rrSs的個體雜交后,子代的表現型之比是(  )

    A. 1:2:1             B. 3:1:3:1

    C. 1:1:1:1          D. 9:3:3:1

    解析:A項是三種表現型比例,直接淘汰;C項是測交后代表現型比例;D項是雙雜合個體自交后代表現型比例,均與題中條件不符,一一淘汰,所以答案只能選B項。為求準確,也可單獨分析每一個性狀,第一個性狀分離比為1:1,第二個性狀分離比為3:1,兩個性狀結合則為3:1:3:1。

    答案:B

    八. 分析推理法

    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運用生物學相關的原理和規律,分析出與答案相關的若干要素,再利用這些要素推導出答案。

    例8. 如果用15N、32P、35S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細菌,在產生的子代噬菌體的組成結構成分中,能夠找到的放射性元素為(  )

    A. 可在外殼中找到15N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

    C. 可在外殼中找到15N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解析:噬菌體由DNA和蛋白質兩種成分組成,DNA含有磷酸基和含氮堿基,能夠標記上15N和32P,而蛋白質含有氨基(-NH2)和甲硫氨基(-SH),能夠標記15N和35S。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中,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沒有進入噬菌體,只有DNA進入噬菌體,并利用細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來合成自身的蛋白質外殼和子代DNA,因這些原料沒有放射性元素標記,所以在子代中,只有在某2個噬菌體中可以找到含15N和32P的DNA單鏈。

    答案:B

    九. 搭橋法

    有的試題,在題干中涉及不同章節的知識,構成思維上的鴻溝。需根據生物學原理和規律找到其聯系點,搭起思維上的橋梁。

    例9. 水稻的一個細胞在有絲分裂后期有48條染色體,在一般情況下,水稻的珠被細胞、胚細胞和胚乳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分別是()

    A. 24、24、24      B. 12、12、12

    C. 12、24、36      D. 24、24、36

    解析:此題涉及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植物的個體發育,思維跨度較大。根據已知條件有絲分裂后期有48條染色體,尋找思維的橋梁,即體細胞為24條染色體,那么經過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卵細胞和極核均為12條染色體。珠被細胞屬于體細胞,染色體為24條;胚細胞是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經有絲分裂而來,其染色體為24;胚乳細胞是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形成的受精極核發育而來,其染色體為36。

    答案:D

    十. 綜合法

    從題干中所給材料、表格、坐標圖或矩形圖等獲取信息,結合課本中有關章節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例10. 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可以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使細胞停留在細胞周期的某一個階段,如下表所示,“-”表示停留時期。

    處理方法

    間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加入過量的胸苷

    秋水仙素

    低溫(2~4℃)

    由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A. 加入過量胸苷抑制有絲分裂的最可能原因是抑制了DNA的復制

    B. 要觀察細胞內的染色體最好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

    C. 低溫抑制分裂主要是抑制了有關酶的活性

    D. 過量的胸苷引起了基因突變

    解析:本題考查通過對表格的分析與綜合。正確獲取信息,并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由表格分析可知:加入過量的胸苷,則細胞停留在細胞分裂的間期,間期是DNA的復制時期,說明過量的胸苷可能抑制了DNA的復制。加入秋水仙素,則細胞停留在細胞分裂的中期,細胞分裂的中期染色體的數目清晰,形態穩定,因此觀察細胞內染色體最好采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如低溫的話,則會影響酶的活性,細胞分裂的各期都會停止。

    答案:D

    【高考生物單項選擇題的十種快速解題法】相關文章:

    高考英語答題技巧與解題方法《單項填空》09-19

    2021年成人高考數學選擇題快速解題小方法05-15

    2022年成考數學選擇題快速解題方法總結11-07

    高考英語七選五閱讀快速解題方法06-03

    江蘇省高考英語單項選擇題的命題趨勢探究03-10

    知識產權單項選擇題06-21

    知識產權單項選擇題08-09

    高考數學選擇題的十大萬能解題方法07-19

    公路工程專業單項選擇題12-14

    中考英語復習單項選擇題集錦07-23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在线精品亚洲一本二区 | 中文字幕夫妇交换乱叫 | 午夜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2019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