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有時會發生突發事件,為了避免造成重大損失和危害,就有可能需要事先制定應急預案。那么大家知道應急預案怎么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 1
一、八家塢尾礦庫目前現狀
八家塢尾礦庫位于嶺后千島湖火車站對面,距選礦車間約0.5公里處,三面環山,下游有火車站、農田、學校等。于1987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設計庫容量149萬立方米。現尾礦庫堆壩高程已達162.10米,采用尾砂前置堆壩。如對尾礦庫的管理思想麻痹,生產技術管理不規范,安全設施、防范措施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將會直接影響礦山的生產建設,發生任何泄流、缺口、倒塌事故,將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后果不堪設想。
二、尾礦庫的安全隱患與存在問題
在尾礦庫下游,xx年后,千島職業專修學校先后修建一幢四層教學樓及體育場。
三、八家塢尾礦庫的日常管理與安全措施
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堅持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按照選礦安全規程做好尾礦庫的日常管理與安全工作,確保尾礦庫萬無一失,教育好庫內值班人員,增強安全意識,加強工作責任心,修訂完善各項安全規章制度,制作安裝安全警示牌,加強日常值班工作,及時匯報壩上情況,做好日常臺帳記錄,公司堅持每月1—2次安全檢查,及時整改堆壩,護壩及運行中的隱患。
具體要做尾礦庫以下設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1、尾礦壩堆積,外坡度的控制,壩面不得有水涌流,護蓋20~30厘米厚的黃泥,并種上蘆葦或草。
2、加強對壩體,截洪溝,庫內排水溝的'巡視工作,特別是暴雨、臺風季節,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公司生產安全部匯報。
3、尾礦壩上放砂管間距安排均勻,放漿管用量分配適當,干坡段長度控制,洪水期干坡段長度不得小于120米。
4、每天對尾礦庫下游沉淀進水口周圍進行檢查,控制垃圾廢物流入沉淀池或堵塞進水口,防止污水流入農田。
5、汛期前,對排洪溝、截洪溝等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必要時進行修補,清理,準備好防汛搶險物資。
6、加強對尾礦庫壩體位移及沉降監測;加強對浸潤孔的觀測和記錄。
7、對尾礦庫的各種檢查,要認真做好記錄。
四、八家塢尾礦庫的應急預案
雷雨、洪汛季節,對尾礦庫的安全會造成很大威脅,為防止壩體漫壩,造成缺口倒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突發事故的擴散延伸,把損失及危害減少到最小限度,嚴格執行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特制訂尾礦庫應急處理預案。
1、應急處理的工作原則
堅持高度統一指揮的原則。處理尾礦庫緊急情況發生,必須高度重視,精力集中,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動員和組織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加,建立公司領導親自掛帥,有權威的指揮中心。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做到責任明確,信息暢通,人員統一調動,物資裝備統一使用,確保快速反應和整體作戰效能。
2、應急處理的組織機構與指揮系統
為了加強對尾礦庫的管理,防止尾礦庫發生缺口或(倒)壩事故的緊急情況發生,做好應急處理工作,成立尾礦庫應急處理預案指揮部,指揮部的組成詳情參見集團公司應急救援總預案(選礦車間需另定組織機構人員名單,并上報公司生產安全部)。
主要任務。按照指揮部指令,組織人員到事故現場進行救治,組織危險區域人員疏散,搶堵圍截缺口,保護搶救電氣設備。現場搶救物資及時迅速運送到位,信息及時無誤報指揮部,組織人員對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摸清事故前后經過情況,配合好上級共同搞好事故的應急處理工作。救護醫療組主要任務:組織人員奔赴現場及時搶救在事故中受傷人員,勸說危險區域的群眾撤離到安全地帶,控制傷亡人數和減少受害程度。
通訊運輸隊主要任務:及時聯系提供交通運輸工作,保障通訊設施暢通聯系供應應急分隊救護組等人員的就餐和其它的后勤服務工作。
3、應急處理的各項準備工作
①提高警惕,做好事故的預防工作,尾礦壩的護壩工作必須每班對壩體庫內排水溝、截洪溝等全面檢查。壩體不準種莊稼、放牧,嚴禁附近村民在壩旁鑿巖運土。按規定合理均勻放砂,督促按質按量完成堆壩任務,要堅持三班制在壩面值班,做到現場交接班,嚴禁擅離職守,睡崗脫崗。隨時準備好一切應急所用的材料,發現事故隱患,及時匯報,迅速處理。
②專業隊員(通訊隊、治安隊、搶險搶修隊、醫療救護隊、運輸隊)等工作人員對尾礦庫等地方進行現場踏勘,熟悉地形地貌環境條件,了解交通道路,進出入口線路。
③各分工專業隊之間以及指揮部之間,擬配好通訊號碼,確保指揮暢通,信息反饋迅速正確,聯系方便。
④做好應急處理的必備物料工具(詳見2010年防汛預案)。
⑤在應急預案指揮部的統一按排下,組織應急分隊工作組人員進行模擬訓練,熟悉應急預案行動計劃,掌握一定的應急技術和應急措施,以達到召之能來,來之能戰。
4、應急處理的辦法與措施
①發生尾礦庫突發性事故,預案指揮部應及時報告公司和上級部門。
②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后,預案指揮部立即組織力量迅速趕赴現場進行事故處理,專業隊成員迅速進入職責開展工作,搶堵缺口圍截泥砂漿,保護電器設備,治安隊,醫療救護隊等要對交通要道設置好警戒,維護好現場秩序,組織危險區內人員撤離,及時搶救受傷人員,摸清突發性事故的起因、經過、搶救的過程情況,使事故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③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后,現場指揮部立即派出治安隊員到鐵路及附近居民通知并敦促人員迅速撤離危險區域。
④選礦車間妥善安排好車間內的生產工作秩序,三班制值班不離開,隨時聽從指揮部的指令,共同配合上級部門做好應急處理工作。
本預案所立的事項處理原則,應急處理辦法,組織機構,各專業組工作人員要忠于職守,服從上級的統一指揮,堅決執行上級的各項決策,發揚抗洪精神,完成應急求援的各項任務,要不斷學習業務知識,加強突發性事故處理的綜合指揮能力,提高緊急救援的快速反應和協調水平,為確保迅速有效地處理突發性事故,保障礦山財產安全和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貢獻。
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 2
總則
1. 編制目的:為有效預防和應對本尾礦庫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最大限度減少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環境損害和財產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制定本預案。
2. 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尾礦庫在運營、管理、維護等過程中發生的,對周邊環境可能造成污染或破壞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處置。
3. 工作原則: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快速反應、協同應對,科學處置、資源共享的原則。
尾礦庫基本情況
1. 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尾礦庫位于[具體地點],地理坐標為[經緯度]。周邊[詳細說明周邊的居民區、河流、農田、交通干線等環境敏感點分布情況]。
2. 尾礦庫設計參數:總庫容[X]立方米,壩高[X]米,壩型[壩體類型],匯水面積[X]平方公里,排水系統[說明排水方式及相關設施情況]。
3. 尾礦性質及成分:尾礦主要成分為[列舉主要成分],其中可能含有[說明有毒有害物質成分及含量]。
環境風險分析
1. 風險識別:識別出尾礦庫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如潰壩風險(因壩體結構不穩定、地質災害、超設計庫容等引發)、泄漏風險(尾礦輸送管道破裂、防滲系統損壞等導致尾礦泄漏)、揚塵風險(干旱大風天氣下尾礦庫表面揚塵污染大氣環境)。
2. 風險評估:對各類風險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包括對周邊水體、土壤、大氣環境的污染范圍和程度預測,分析可能影響的人口數量、生態敏感區域等。
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
1. 應急指揮中心:由企業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指揮,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尾礦庫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制定應急決策和處置方案;組織調配應急資源;與外部應急救援力量溝通協調。
2. 應急救援工作組
搶險救援組:由生產、安全等部門人員組成,負責在事件發生時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如對泄漏點進行封堵、對壩體進行搶險加固等。
環境監測組:由環保部門人員及專業監測機構組成,負責對事故現場及周邊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確定污染物種類、濃度、擴散范圍等,為應急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安全保衛組:由企業安保人員及當地公安部門協助,負責設置警戒區域,維護現場秩序,疏散周邊人員,保障救援通道暢通。
醫療救護組: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負責對受傷人員進行現場急救和轉運治療。
后勤保障組:負責應急物資的儲備、調配和供應,以及救援人員的生活保障。
預防與預警
1. 預防措施
建立健全尾礦庫安全管理制度和環境管理體系,定期對尾礦庫進行安全檢查和環境監測。
加強對尾礦庫設施設備的維護保養,確保排水系統、防滲系統等正常運行。
制定并落實尾礦庫周邊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如設置截洪溝、擋土墻等。
2. 預警機制
設立預警指標,如壩體位移、浸潤線高度、尾礦庫水位等,當監測數據達到預警閾值時,及時發出預警信號。
預警級別分為四級,分別為Ⅰ級(特別嚴重)、Ⅱ級(嚴重)、Ⅲ級(較重)、Ⅳ級(一般),根據不同級別采取相應的預警措施,包括通知相關人員、啟動部分應急響應程序等。
應急響應
1. 響應分級: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分為四級響應。Ⅰ級響應為最嚴重,啟動全面應急響應程序,各應急救援工作組全力投入救援;Ⅱ級、Ⅲ級、Ⅳ級響應根據事件情況逐步降低響應強度,但均需確保有效應對事件。
2. 響應程序
事件報告:尾礦庫運營單位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后,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同時向當地環保、應急管理等部門報告。報告內容包括事件發生時間、地點、類型、初步原因、危害程度等。
應急啟動:應急指揮中心接到報告后,迅速評估事件級別,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程序,各應急救援工作組迅速趕赴現場開展工作。
現場處置:根據事件類型和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處置措施,如對潰壩事故進行壩體修復、對泄漏事故進行污染物清理和收集、對揚塵污染采取降塵措施等。
環境監測與評估:環境監測組持續對現場及周邊環境進行監測,及時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監測結果,評估事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信息發布:由應急指揮中心統一對外發布事件相關信息,確保信息準確、及時,避免造成社會恐慌。
3. 響應終止:當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得到妥善處理,環境質量恢復到事件前水平,經專家評估后,由應急指揮中心宣布應急響應終止。
后期處置
1. 環境恢復:對受污染的環境進行修復和治理,包括土壤修復、水體凈化等,確保周邊環境恢復到可接受狀態。
2. 損失評估:對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損害等進行評估,為后續賠償和恢復工作提供依據。
3. 事件調查:成立事件調查組,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原因、經過、責任等進行調查,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
應急保障
1. 通信保障:建立健全應急通信聯絡體系,確保應急指揮中心與各應急救援工作組、外部救援力量之間的通信暢通。配備必要的通信設備,并定期進行維護和檢查。
2. 物資保障: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如堵漏材料、防護用品、監測設備、消防器材、醫療急救藥品等,并建立物資管理臺賬,定期更新和補充物資。
3. 人員保障:組建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并定期進行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與外部專業救援隊伍建立合作關系,確保在需要時能夠及時獲得支援。
4. 經費保障:設立應急專項經費,用于應急物資采購、設備維護、人員培訓、事件處置等方面,確保應急工作的順利開展。
培訓與演練
1. 培訓:定期組織對企業員工、應急救援人員進行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包括尾礦庫安全知識、環境應急處置方法、防護用品使用等,提高員工的應急意識和應對能力。
2. 演練:制定應急演練計劃,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演練或專項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同時提高各應急救援工作組之間的協同配合能力。
附則
1. 預案修訂:根據法律法規的變化、應急演練和事件處置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尾礦庫實際情況的改變等,適時對本預案進行修訂。
2. 預案解釋:本預案由[預案制定單位]負責解釋。
3. 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 3
總則
1. 編制目的:旨在建立健全本尾礦庫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保障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2. 適用范圍:適用于尾礦庫因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引發的,對周邊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危害的各類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處置。
3. 工作原則:遵循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快速反應、科學處置的原則。
尾礦庫概況
1. 地理位置與周邊敏感目標:尾礦庫坐落于[詳細地址],其周邊環境敏感目標有[明確列出學校、醫院、集中居民區等敏感目標的距離和方位]。
2. 尾礦庫工程特征:設計總庫容達[X]立方米,初期壩壩高[X]米,為[壩型]壩,堆積壩采用[堆積方式],排水系統采用[具體排水工藝]。
3. 尾礦特性:尾礦主要由[主要礦物成分]組成,經檢測含有[有害成分及含量]。
環境風險識別與分析
1. 風險識別:經排查,尾礦庫潛在的環境風險源包括壩體(可能出現滑坡、垮塌等)、尾礦輸送系統(管道破裂泄漏)、尾礦庫廢水處理系統(處理設施故障導致超標廢水排放)。
2. 風險分析:評估各類風險可能引發的環境事件,如潰壩可能導致大量尾礦及廢水涌入周邊河流,造成水體嚴重污染;尾礦泄漏可能污染土壤,影響周邊農作物生長;廢水超標排放可能對周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產生不良影響。
應急組織架構及職責
1. 應急指揮中心:由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組成,負責統籌指揮尾礦庫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制定應急策略,協調外部資源,發布應急指令。
2. 應急救援小組
搶險搶修組:由工程技術人員和一線操作人員組成,負責對受損的尾礦庫設施進行緊急修復,控制污染源擴散。
污染控制組:配備專業環保人員,負責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擴散,如設置圍油欄、吸附污染物等。
監測評估組:聯合專業環境監測機構,對事件現場及周邊環境進行動態監測,評估污染范圍和程度,為應急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疏散安置組:與當地政府部門協作,負責組織周邊受影響群眾的疏散和臨時安置,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后勤保障組:負責應急物資的籌備、供應以及救援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應急工作順利開展。
預防與預警
1. 預防措施:建立完善的尾礦庫安全管理和環境監測制度,定期對壩體穩定性、尾礦輸送系統、廢水處理設施等進行檢查維護;加強對周邊環境的日常監測,及時掌握環境質量變化情況。
2. 預警機制:依據監測數據和風險評估結果,設定預警閾值,當監測指標達到預警條件時,通過短信、廣播、警報器等多種方式向相關人員和周邊群眾發布預警信息。預警級別分為藍色(一般)、黃色(較重)、橙色(嚴重)、紅色(特別嚴重)四級。
應急響應
1. 響應級別: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分為四級響應。Ⅰ級響應針對特別重大事件,需啟動全部應急資源進行處置;Ⅱ級、Ⅲ級、Ⅳ級響應依次對應重大、較大、一般事件,根據實際情況調配相應資源。
2. 響應流程
事件報告:尾礦庫工作人員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后,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同時向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和相關政府機構報告事件詳情。
應急啟動:應急指揮中心根據事件級別啟動相應應急響應,各應急救援小組迅速集結,趕赴現場開展工作。
現場處置:按照既定應急方案,各小組協同開展工作,搶險搶修組對設施進行修復,污染控制組采取措施減少污染物擴散,監測評估組實時監測環境狀況。
擴大應急:若事件超出企業應急處置能力,及時請求上級政府和外部救援力量支援,擴大應急響應范圍。
響應終止:當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環境指標恢復正常,經專家評估后,由應急指揮中心宣布應急響應終止。
后期處置
1. 環境修復:組織專業力量對受污染的環境進行修復,包括土壤修復、水體凈化等工作,恢復生態環境功能。
2. 損失評估:對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損害等進行全面評估,為后續賠償和恢復重建提供依據。
3. 事件調查:成立專門調查組,對事件原因、經過和責任進行調查,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應急保障措施
1. 通信保障:構建應急通信網絡,配備衛星電話、對講機等通信設備,確保應急指揮中心與各救援小組、外部機構之間通信暢通。
2. 物資保障:儲備充足的應急物資,如應急照明設備、個人防護裝備、堵漏工具、監測儀器、消毒藥品等,并定期檢查和更新。
3. 技術保障:與科研機構、專業技術團隊建立合作關系,為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解決復雜環境問題。
4. 經費保障:設立應急專項資金,用于應急物資采購、設備維護、人員培訓、事件處置等費用支出,確保應急工作資金充足。
培訓與演練
1. 培訓:定期組織企業員工和應急救援人員參加環境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內容涵蓋尾礦庫安全知識、污染控制技術、應急設備使用等,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2. 演練:每年組織不少于一次的綜合應急演練或專項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發現問題及時修訂完善,提高各小組協同作戰能力。
附則
1. 預案修訂:根據法律法規調整、實際應急演練效果、新出現的環境風險等因素,適時對預案進行修訂完善。
2. 預案解釋:本預案由[制定單位]負責解釋。
3. 實施時間: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 4
總則
1. 編制目的:為高效、有序地應對本尾礦庫突發環境事件,最大程度降低事件對環境和公眾的危害,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社會穩定,特制定本預案。
2. 適用范圍:適用于尾礦庫在建設、運營、閉庫等全生命周期內,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引發的,對周邊環境產生污染或破壞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
3. 工作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快速反應,統一指揮、協同作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尾礦庫基本狀況
1. 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敏感點:尾礦庫位于[具體位置],周邊環境敏感點包括[詳細說明周邊的生態保護區、飲用水水源地、村莊等敏感區域的位置和與尾礦庫的距離]。
2. 尾礦庫工程參數:尾礦庫總庫容[X]立方米,壩頂標高[X]米,壩長[X]米,壩型為[壩體結構類型],采用[排水方式]的排水系統。
3. 尾礦成分與性質:尾礦主要含有[主要成分],其中[列出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質及含量]。
環境風險評估
1. 風險源識別:識別出尾礦庫存在的風險源,如壩體穩定性風險(受地質條件、地震、暴雨等影響)、尾礦泄漏風險(輸送管道、尾礦庫壩體及附屬設施損壞導致)、廢水排放風險(廢水處理設施故障、超標排放)。
2. 風險分析:對各類風險源可能引發的環境事件進行分析,評估其對周邊大氣、水、土壤環境的污染程度和影響范圍,以及可能對周邊居民健康和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
應急組織體系與職責
1. 應急指揮中心:由企業負責人擔任總指揮,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全面指揮和協調尾礦庫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制定應急決策,調配應急資源,與外部應急救援力量對接。
2. 應急行動小組
搶險救援組:負責實施現場搶險救援行動,如對壩體進行搶險加固、對泄漏點進行封堵等,控制事件發展態勢。
環境監測組:聯合專業監測機構,對事故現場及周邊環境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包括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及時提供監測數據和分析報告。
安全疏散組:負責組織周邊受威脅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撤離,設置疏散路線和臨時安置點,保障人員生命安全。
醫療救護組:配備專業醫護人員和急救設備,對受傷人員進行現場急救和轉運治療,保障受傷人員得到及時救治。
后勤保障組:負責應急物資的儲備、調配和供應,以及應急救援人員的.生活保障和現場設備設施的維護。
預防與預警
1. 預防措施:建立嚴格的尾礦庫安全管理制度和環境監測制度,定期對尾礦庫設施進行安全檢查和維護,確保排水系統、防滲系統等正常運行;加強對周邊環境的日常監測,及時發現潛在環境風險。
2. 預警機制:設定預警指標,如壩體位移、滲流異常、尾礦庫水位變化等,當監測數據達到預警閾值時,通過多種渠道向相關人員和周邊居民發布預警信息。預警級別分為四級,分別對應不同程度的風險狀況,根據預警級別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應急響應
1. 響應分級: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分為四級響應。Ⅰ級響應為最嚴重級別,啟動全面應急響應程序;Ⅱ級、Ⅲ級、Ⅳ級響應根據事件情況逐步降低響應強度,但均需確保有效應對事件。
2. 響應程序
事件報告:尾礦庫工作人員一旦發現突發環境事件,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同時按照規定向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和相關政府部門報告事件情況。
應急啟動:應急指揮中心接到報告后,迅速判斷事件級別,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各應急行動小組迅速趕赴現場展開工作。
現場處置:各小組根據職責分工,協同開展現場處置工作,采取有效
【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相關文章:
環境應急預案07-10
鄉鎮環境應急預案04-19
混凝土環境應急預案10-22
企業環境的應急預案09-04
突發環境應急預案08-21
環境事故應急預案10-02
環境事件應急預案06-08
[熱門]環境事件應急預案11-06
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10-04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