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時間:2025-01-16 15:01:03 制度 我要投稿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5篇(合集)

      在現實社會中,制度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制度對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社會公共秩序的維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擬定制度真的很難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5篇(合集)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

      1、室內布局合理,清潔區、污染區分區明確,標志清楚。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開存放,物品定位放置。滅菌物品包外標識清楚、準確,按滅菌日期依次放入專柜,過期重新清洗、滅菌。

      2、醫護人員進入室內,應衣帽整潔,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3、一次性使用無菌物品存放時應去除外包裝,分類碼放在防塵良好的柜內,使用前應檢查小包裝有無破損、失效,產品有無不潔等,使用后按規定分類處置,不得重復使用。

      4、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濃度,根據其性能定期監測并有記錄(如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等每日監測,戊二醛每周一次)。定期對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監測。

      5、碘酒、酒精應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更換時容器必須同時滅菌。常用無菌敷料罐應每天更換并滅菌。置于滅菌儲槽中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應注明開啟時間,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使用無菌干燥持物鉗及容器每4小時更換。

      6、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無菌液體超過2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瓶裝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提倡使用小包裝。

      7、凡侵入性診療用物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與病人皮膚粘膜直接接觸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8、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干手消毒劑。

      9、各種診療、護理及換藥操作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操作前操作者必須洗手、戴口罩、帽子。特殊感染病人如朊毒體、氣性壞疽、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器械按照《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操作技術規范》要求,應雙層封閉包裝并標明感染性疾病名稱,由消毒供應中心單獨回收處理。污染敷料置入雙層垃圾袋密封運送。

      10、配備流動水洗手設施和速干手消毒劑。醫務人員每治療、處置一個病人,接觸污染物品后,應及時洗手或手消毒。

      11、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認真做好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轉運,交接、登記等工作。

      12、堅持每日清潔、消毒制度(含空氣、地面、物體表面等),地面濕式清掃,遇污染時及時消毒。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2

      一、醫護人員上班時應衣帽整潔,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遵守消毒滅菌原則,接觸病人前后應及時洗手,進行無菌操作必須戴口罩、帽子。

      二、室內布局合理,分區明確,標志清楚。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或備有手消毒設施。

      三、無菌棉球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

      四、酒精應密閉保存。

      五、采血針、吸管等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復利用。

      六、堅持每日清潔、消毒制度,試驗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地面應濕式清掃,保持清潔;當有血跡、體液及排拖洗工具使用后應洗凈、消毒、晾干備用。不同的區域應分別設置專用拖布,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晾干,定期消毒。

      七、止血帶一人一帶、一用一清潔消毒。

    八、加強各類儀器設備的清潔與消毒管理。

      九、醫療廢物處理嚴格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要求處理。

      十、對傳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管理的`有關規定采取相應的

      消毒隔離和處理措施。

      十一、血庫冰箱定期消毒,室內空氣定期消毒。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3

      一、門診、急診的醫院感染管理

      建立預檢分診制度,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者,應到指定隔離診室診治,并及時消毒。

      傳染科門診、肝炎、腸道門診等應做到診室、人員、時間、器械固定,腸道門診必須設立專用廁所。

      建立健全日常清潔、消毒制度。門診大廳、候診廳、走廊等區域每天至少用過氧乙酸熏蒸消毒一次,各診療室紫外線消毒每天1—2次。

      各診室要有流動水洗手設施,水龍頭安裝符合要求,診療區使用液體洗手液。診治病人前后要及時洗手,防止交叉感染。醫護人員必須做到一級防護。

      門診檢驗室、手術室的醫院感染管理按照檢驗科及手術室的管理制度執行。

      急診搶救器材應在消毒滅均的有效期內使用,一用一消毒或滅均。

      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開回收,收集容器要有明顯的標識。感染性垃圾必須經過消毒處理后才能回收。

      二、病房的醫院感染管理

      遵守醫院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

      在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導下開展預防醫院感染的各項監測,按要求報告醫院感染發病情況,對監測發現的各種感染因素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安置病人時,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

      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至少每周紫外線空氣消毒一次;地面濕式清掃,遇有污染時立即消毒。

      病人衣服、床單、被套、枕套每周更換1—2次,枕芯、棉褥、床墊定期消毒,被血液體液污染時及時更換;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更換下來的衣物。

      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套,床頭柜應用濃度為5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每日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轉院、出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彎盤、治療碗、藥杯、體溫計等用后立即消毒處理。加強各類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等的清潔與消毒管理。餐具、便器應固定使用,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和終末消毒。

      對傳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管理的有關規定,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和處理措施。傳染病患者使用的便器每次用濃度為20xx㎎∕L有效氯消毒液或3℅漂白粉溶液浸泡30分鐘。

      11、傳染性引流液、體液等標本須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2、治療室、配餐室、病室、廁所等應分別設置專用拖布,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涼干,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內,封閉運送。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分開裝運;感染性垃圾置黃色塑料袋內,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14、傳染病房應按傳染病區要求設置。

      三、治療室、換藥室、注射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室內布局合理,清潔區、污染區分區明確,標志清楚。

      無菌物品按滅菌日期依次放入專柜,過期重新滅菌;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水龍頭安裝符合要求。

      醫護人員入室內,應衣帽整潔,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無菌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

      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超過2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裝。

      碘伏、酒精應每周更換2次,容器每周滅菌2次。常用無菌敷料罐應每天更換并滅菌;置于無菌儲槽中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

      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快速手消毒劑。

      各種治療、護理及換藥操作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傷口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應就地(診室或病室)嚴格隔離,處置后進行終末消毒,不得進入換藥室;感染性敷料應放在黃色防滲漏的塑料袋中,統一集中處理

      堅持日清潔消毒制度,地面濕式清掃。

      做好紫外線燈的使用管理工作,每2周用95℅的酒精擦拭燈管一次,定期監測紫外線強度,小于70 uw/cm2時立即更換,并做好使用監測記錄。

      四、產房、母嬰病房新生兒病房的醫院感染管理產房、母嬰病房、新生兒病房的醫院感染管理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產房周圍環境必須清潔、無污染源,應與母嬰病房和新生兒病房相臨近,相對獨立,便于管理。

      布局合理,嚴格劃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區域之間標志明確,無菌區內設置正常分娩室、隔離分娩室、無菌物品存放間;清潔區內設置刷手間、待產室、隔離待產室、器械室、辦公室;污染區內設置更衣室、產婦接收區、污物間、衛生間、車輛轉換處。

      墻壁、天花板、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和消毒。

      應根據標準預防的原則實施消毒隔離。對患有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應隔離待產、分娩,按隔離技術規程護理和助產,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房間應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母嬰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時,患病母嬰均應及時與其他正常母嬰隔離。產婦在傳染病急性期,應暫停哺乳。

      產婦哺乳前應洗手、清潔乳頭。哺乳用具一用一消毒,隔離嬰兒用具單獨使用,用后雙消毒。

      嬰兒用眼藥水、撲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療用品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醫院感染流行時,應嚴格執行分組護理的隔離技術。

      患有皮膚化膿及其它傳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員,應暫時停止與嬰兒接觸。

      嚴格探視制度,探視者應著清潔服裝,洗手后方可接觸嬰兒。

      ⒑母嬰出院后,床單元、保溫箱等,應徹底清洗、消毒。

      五、ICU的醫院感染管理

      ICU醫院感染管理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1、布局合理,分治療室和監護區。治療室內設有流動洗手設施。

      病人的.安置應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特殊感染病人應單獨安置。診療護理活動應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2、工作人員進入ICU要穿專用工作服、換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進入。

      3、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規程,認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時戴手套。

      4、注意病人各種留置管路的觀察、局部護理和消毒,加強醫院感染監測。加強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防止病人發生菌群失調;加強細菌耐藥性的監測。

      5、加強對各種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與管理。

      6、嚴格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數;探視者應更衣、換鞋、戴帽子、口罩,與病人接觸前要洗手。

      7、對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藥菌感染的病人,嚴格消毒隔離措施。

      六、血液透析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血液透析室醫院感染管理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布局合理,設普通病人血液透析間、隔離病人血液透析間。治療室、水處理室、儲存室、辦公室、更衣室、待診室等分開設置。

      建立健全消毒隔離制度。對血液透析機定期消毒,嚴格監測;透析器、管路應一次性使用。

      工作人員定期體檢,操作時必須注意消毒隔離,加強個人防護,必要時注射乙肝疫苗。

      進入血液透析室應更衣、換鞋、戴帽子、口罩、嚴格洗手。

      傳染病患者固定床位,專機透析,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急診病人應專機透析。

      對透析過程中出現發熱反應的病人,及時進行血培養,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

      醫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對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進行監測。當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嚴重感染病例時,應增加采樣點。

      七、手術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潔污分開的要求;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區域間標志明確。

      天花板、墻壁、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和消毒。

      手術室內設有無菌手術間、一般手術間、隔離手術間;隔離手術間應靠近手術室入口處。每一手術間限置一張手術臺。

      手術器具及物品必須一用一滅菌,能壓力蒸汽滅菌的應避免使用化學滅菌劑浸泡滅菌。備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裝壓力蒸汽滅菌。

      麻醉用器具應定期清潔、消毒,接觸病人的用品應一用

      一消毒;嚴格遵守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規定。

      洗手刷應一用一滅菌。

      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消毒滅菌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必須濕式清掃,每周固定衛生日。

      嚴格限制手術室內人員數量。

      隔離病人手術通知單上應注明感染情況,嚴格隔離管理。術后器械及物品雙消毒,標本按隔離要求處理,手術間嚴格終末消毒。

      11、接送病人的平車定期消毒,車輪應每次清潔,車上物品保持清潔。接送隔離病人的平車應專車專用,用后嚴格消毒。

      12、手術廢棄物品須置黃色塑料袋內,封閉運送,無害化處理。

      八、消毒供應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嚴格執行衛健委(88)衛醫字6號《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

      布局合理,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三區劃分清楚,區域間有實際屏障;路線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潔,強制通過,不得逆行。天花板、墻壁、地面等應光滑、耐清洗,避免異物脫落。

      壓力蒸汽滅菌必須進行工藝監測、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工藝監測應每鍋進行,并詳細記錄。化學監測應每包進行。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前進行B—D試驗。生物監測應每月進行。

      滅菌合格物品應有明顯的滅菌標志和日期,專室專柜存放,在有效期內使用。下送下收車輛,潔污分開,每日清洗消毒,分區存放。

      對購入的原材料、消毒洗滌劑、設備、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等進行質量監督,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消毒供應室。

      對消毒劑的濃度、常水和精洗用水的質量進行監測;對自身工作環境的清潔程度和初洗、精洗、組裝、滅菌等環節的工作質量有監控措施;對滅菌后成品的包裝、外觀及內在質量有監測措施。

      九、口腔科的醫院感染管理

      布局合理,設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每間診室設置流動洗手設施,水龍頭安裝符合要求,使用液體洗手液。

      保持室內清潔,每天操作結束后應進行終末消毒處理。對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須洗手;操作時必須戴口罩、帽子,必要時配戴防護鏡。

      器械消毒滅菌應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滅菌”的程序進行。

      凡接觸病人傷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機、車針、擴大針、拔牙鉗、挺子、鑿子、手術刀、牙周刮治器、潔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應滅菌;常用口腔科檢查器、充填器、托盤等每人用后均應消毒。器械盡量采用物理滅菌法滅菌,如用化學滅菌劑,每日必須進行有效濃度的監測。

      修復技工室的印模、蠟塊、石膏模型及各種修復體應使用中效以上消毒劑進行消毒。

      麻藥應注明啟用日期,啟封后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現用現抽,盡量使用小包裝。

      用后的敷料等醫用垃圾置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

      十、內窺鏡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布局合理,分設單獨的診療室和清洗消毒室,清洗消毒室保持通風良好。

      保持室內清潔,操作結束后嚴格進行消毒處理。內窺鏡室工作人員必須經過預防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包括內窺鏡的清洗、消毒或滅菌,使用中消毒劑的監測、記錄和保存、個人防護措施等。

      進入人體無菌組織或器官的內窺鏡如腦室鏡、胸腔鏡、腹腔鏡、關節鏡等必須滅菌;消化道內窺鏡、呼吸道內窺鏡、陰道鏡、喉鏡等必須消毒;各種內窺鏡的活檢鉗必須滅菌。

      進行內窺鏡診治前須對病人做乙肝表面抗原、HIV、抗HCV等過篩檢查。

      乙肝表面抗病原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或非特異結腸炎患者等,應使用專用內窺鏡或安排在每日檢查的最后。

      用后的內窺鏡及附件應立即去污染、清潔,清除管道中的血液、黏液及活檢孔和抽吸孔內的殘留組織,洗凈的內窺鏡應瀝干水分后再進行消毒。在用液體浸泡法消毒內窺鏡插管的同時,應對所有的管道依次用含酶清潔劑、消毒劑、水進行沖洗。經化學消毒劑處理的內窺鏡,在使用前必須用無菌水進行充分沖洗以去除殘留的消毒劑。

      內窺鏡的消毒使用高效消毒劑,如2%戊二醛浸泡30分鐘;內窺鏡、活檢鉗的滅菌須浸泡10小時具體方法見《xx省醫療機構內窺鏡消毒管理規范(試行)》。

      乙肝表面抗病原性病人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用過的內窺鏡應先消毒,再常規清洗消毒;腫瘤病人用過的內窺鏡應先常規清洗、消毒,再用毛刷刷洗,酒精消毒。

      消毒后的內窺鏡,儲存前應先干燥處理,再懸掛于無菌柜內。

      11、每日監測使用中消毒劑的有效濃度,保存記錄,低于有效濃度立即更換。

      十一、介入治療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介入治療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在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的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必須使用設備科采購的合格產品,一次性使用導管不得重復使用。

      國家藥品監督部門審批的產品,其說明未界定一次性使用的導管,應按去污、清洗、消毒的程序進行處理。

      導管應編號,記錄使用情況。

      用過的各類導管經高效消毒劑消毒后用高壓水槍沖洗。檢查導管的長度,表面是否光滑、打折,用放大鏡檢查有無裂痕,管腔有無阻塞。

      用含酶清洗液浸泡、清洗,蒸餾水高壓沖洗,高壓水槍干燥。

      傳染病人用過的導管不得重復使用。

      十二、檢驗科的醫院感染管理

      每個實驗室應設置流動水的洗手池,水龍頭符合要求,用液體洗手液。

      工作人員操作時必須穿工作服,戴手套,必要時戴口罩。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檢驗用品,用后進行無害化處理。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靜脈采血必須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微量采血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對每位病人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無菌物品如棉簽、綿球、紗布等及其容器應在有效期內使用,開啟后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使用后的廢棄物品,應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

      各種器具應及時消毒、清洗;各種廢棄的血液標本、細菌培養標本和培養物應高壓蒸汽滅菌后放入醫療垃圾袋內。

      各種報告單應消毒后發放。

      檢驗人員結束操作后應及時洗手,毛巾專用,每天消毒。保持室內清潔衛生。每天對空氣、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常規消毒。在進行各種檢驗時,應避免污染;在進行特殊傳染病檢驗后,應及時進行消毒,遇有場地、工作服或體表污染時,應立即處理,防止擴散,并視污染情況向上級報告。

      菌種、毒種按《傳染病防治法》進行管理。

      十三、營養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布局合理,設專用交通通道和出入口,并設有消毒、盥洗、通風、冷藏、防腐、防塵、防蠅、防鼠、洗滌、污水排放和廢棄物存放等設施。操作間、廚房進入口、廁所等處應設洗手裝置。

      廚房應經常保持清潔,每餐后清掃一次,每周大掃除1—2次。廚房內的廢物及垃圾應放入帶蓋的垃圾桶內并及時運出廚房,垃圾桶應洗凈放回。垃圾桶站及污水坑應距廚房20米以外。

      廚房內應無蠅、無鼠、無蟑螂、無蟲,如發現有應及時消滅。使用殺蟲藥物時,應注意勿污染食物,禁用毒餌滅鼠。

      廚房要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有冬季保暖、夏季降溫設施,有排煙排氣裝置。

      廚房營養配置、衛生及管理要求、食品及食具的衛生要求、工作人員的要求,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執行。

      非廚房工作人員禁止進入廚房,尤其禁止本院職工穿白大衣進入廚房。

      十四、洗衣房醫院感染管理

      布局合理,潔污分開,通風良好;分為洗滌區,壓燙、折疊區,清潔衣物存放區。物流由污到潔,順行通過,不得逆流。

      指定地點收集污物,避免在病房清點,專車、專線運輸。運送車輛潔污分開,每日清洗消毒。

      認真執行衣物清洗的規章制度,分類清洗:工作人員、新生兒、嬰兒的衣物和病人的衣物,一般性衣物和傳染性衣物應分機洗滌,分區進行烘干、熨燙、折疊和貯存。

      被血液、體液污染的衣物應單獨消毒、清洗,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劑,消毒時間不少于30分鐘。消毒一般物品有效氯含量≥250mg/L,消毒污染物品有效氯含量≥500mg/L;煮沸消毒為20—30分鐘;洗滌劑的洗滌時間為1小時。傳染病患者污染的衣物應單獨放置于防水袋內,并有標志,密閉運送,先消毒后單獨清洗。洗衣機要定期消毒。

      清潔被服專區存放。

      工作環境保持衛生,每日清潔消毒,每周大掃除。

      工作人員做好個人防護,接觸污物后及時洗手。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4

      一、領用管理:

      1、由科室向供應室寫出領用空針申請,由供應室送到檢驗科。

      2、由科室向供應室設備科寫出領用申請,由設備科送到檢驗科。

      二、使用管理:

      1、接收后,要檢查批號與有效期,發現過期,立即退貨。

      2、驗收合格后,登記在耗材登記本上。

      3、使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必須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要求進行處理,任何個人不得截留或重復使用,杜絕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流入社會危害人民的健康與安全。

      檢驗科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一.醫療廢物的`分類:

      1、感染性醫療廢物:

      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所用容器;使用過的空針(不帶針頭)、棉棒、吸管等物品。

      2、損傷性醫療廢物:

      醫用針頭、采血針、一次性玻璃采血管。

      二.醫療廢物的收集、運送與暫時儲存

      醫療廢物按類別分類收集,由衛生工每天下午把廢物放入密閉桶內、貼好標簽送到儲存處。

      三.醫療廢物的交接和登記

      衛生工與儲存處完成各種相關手續后,把相應的物品登記在記錄本上,并簽好名字。

      檢驗科污水處理制度

      1、檢驗科污水處理由相關責任人負責,檢驗科產生的廢水不經消毒處理,不準直接排入公共下水道。

      2、相關工作人員每天下午,根據廢液量向儀器廢液桶內放入足量的消毒片(按1000mg/L有效氯計算)。第二天開機前,處理污水。

      3、涂片染色用污水,倒入專用塑料桶內,按量放入消毒片(按

      1000mg/L有效氯計算),第二天處理。

      檢驗科衛生清掃制度

      1、環境要做到清潔、整齊。

      日拖擦地面2次,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拖擦地面。

      3、及時清除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并對嘔吐物、排泄物進行消毒處理。

      4、科室工作人員,應在上班前、下班后各試驗室清掃干凈。 5、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桌椅、試驗臺、儀器用消毒液清洗。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5

      1、內鏡診療區域應當布局合理,設登記室、候診室、獨立的清洗消毒室、內鏡診療室及內鏡儲存(室)柜。

      2、從事內鏡診療和內鏡清潔消毒工作的醫務人員應當接收相關的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正確掌握內鏡的清洗和消毒、滅菌技術,嚴格遵守有關規章制度、實施標準預防。

      3、內鏡的清洗消毒應當與內鏡的診療工作分室進行,清洗消毒室和內鏡診療室必須獨立設置,并保證通風良好。

      4、不同部位內鏡的診療工作應當分室進行;上、下消化鏡不能分室的應當分時間段進行。

      5、滅菌內鏡診療應當在達到Ⅱ類手術標準的區域內進行,并按手術區域的要求管理。

      6、進行內鏡診療前需對病人做HBsAg、抗-HCV、抗-HIV篩查,并有記錄。凡檢測陽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應使用專用內鏡或安排在每日檢查的最后。

      7、內鏡及附件數量應當和接診病人數量相適應,以保證所用器械在使用前達到消毒、滅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8、不同部位內鏡的清洗消毒設備應當分開,不得混用。

      9、內鏡凡能拆卸,內鏡及附件用后應立即清洗消毒或滅菌(具體方法見流程圖)。采用機器清洗消毒的內鏡,機洗前須先手工清洗。

      10、內鏡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滅菌時間應當使用計時器控制。

      11、禁止使用非流動水對內鏡進行清洗。

      12、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經外科切口進入人體無菌腔室的內鏡、附件及穿破粘膜的內鏡附件等必須滅菌。

      13、進入人體消化道、呼吸道等與粘膜接觸的內鏡須進行高水平消毒。

      14、消毒后的內鏡儲存前先干燥處理,再懸掛保存于專用清潔柜內。儲存柜內表面光滑無縫隙,便于清潔,每周清潔消毒一次。滅菌后的內鏡及其附件等必須置于無菌物品柜內存放。

      15、彎盤、敷料缸應采用壓力蒸汽滅菌,注水瓶及連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無腐蝕性化學消毒劑浸泡消毒,消毒后用無菌水徹底沖洗,干燥備用。注水瓶內的用水應為無菌水,每天更換。

      16、每日監測使用消毒劑的有效濃度,記錄并保存,低于有效濃度應立即更換。定期做好內鏡及附件、器械、消毒劑的生物學監測。

      17、每日診療工作結束,須對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沖洗槽進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凈后備用。

      18、每日診療工作結束,對診療室、清洗消毒室的室內空氣、地面、臺面等進行消毒處理。每周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潔、消毒。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6

      1.醫院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及《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醫院感染管理是院長重要的職責,是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醫院成立院內感染控制委員會,全面領導院內感染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院內感染監控網,以醫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員為監測對象,統計住院病人感染率。

      3.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點科室工作,做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的微生物監測,督促檢查預防院內感染工作。

      4.醫院要制定和實施醫院感染管理與監控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評價和登記報告制度,確定臨床預防和降低醫院感染的重點管理項目,并作為醫院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查。

      5.把對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技術操作定期考核與醫院感染管理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定期科室醫療質量管理與考核的范圍,并定期向醫務人員與管理部門通報。

      6.建立醫院感染控制的在職教育制度,定期對醫院職工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宣傳與教育。

      7.醫院須規范消毒、滅菌、隔離與醫療廢物管理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工作制度,要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新生兒病房、產房、內窺鏡室、血液透析室、導管室、臨床檢驗部門和消毒供應室等重點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與監測工作。

      8.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提高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水平。制定和完善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細則,堅持抗菌藥物分級使用。開展臨床用藥監控,實施抗菌藥物用量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對過度使用抗菌藥物的行為及時予以干預。

      9.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對醫療廢物進行有效管理,并有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應急方案。

      (二)醫院感染監測管理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必須對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監測,以掌握本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多發部位、多發科室、高危因素、病原體特點及耐藥性等,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2.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應采取前瞻性監測方法進行全面綜合性監測。每月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每季度向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書面匯報和反饋。

      3.每年對監測資料進行評估,開展醫院感染的漏報調查,調查樣本量應不少于每年監測人數的10%,漏報率低于20%。

      4.對醫院感染病原體分布及其抗感染藥物的敏感性進行監測。

      5.有條件的醫院可開展目標性監測。監測目標應根據本院的特點、醫院感染的重點和難點決定。

      6.對重點部位醫院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手術部位感染)制定監控指標。

      7.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

      醫院必須對消毒、滅菌效果定期進行監測。滅菌效果合格率必須達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進入臨床使用部門。監測方法執行《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黏膜的醫療用品和接觸皮膚、黏膜的醫療用品,應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

      8.環境衛生學的監測

      環境衛生學監測:包括對空氣、物體表面和醫護人員手的監測。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產房、母嬰室、新生兒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應室無菌區、治療室、換藥室等重點部門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當有醫院感染流行,懷疑與醫院環境衛生學因素有關時,應及時進行監測。監測方法按國家規定,衛生標準符合國家規定。

      (三)醫院感染的消毒隔離制度

      1.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皮膚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去污染,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其中感染癥病人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消毒,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所有醫療器械在檢修前應先經消毒或滅菌處理。

      2.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耐熱、耐濕物品滅菌首選物理滅菌法;手術器械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氣滅菌;油、粉、膏等首選干熱滅菌。不耐熱物品如各種導管、精密儀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選用化學滅菌法,如環氧乙烷滅菌等,內窺鏡可選用環氧乙烷滅菌或2%戊二醛浸泡滅菌。消毒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選化學方法。

      3.化學滅菌或消毒,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擇滅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按要求進行監測。更換滅菌劑時,必須對用于浸泡滅菌物品的容器進行滅菌處理。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裝置、霧化吸入器、氧氣濕化瓶、呼吸機面罩、管路和嬰兒溫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畢終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內。濕化瓶應為滅菌水,每日更換或消毒。呼吸機的螺紋管、濕化器、接頭、活瓣通氣筏等可拆卸部分應定期更換消毒。

      5.手部皮膚的清潔和消毒執行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年版)。

      6.地面的清潔與消毒:地面應濕式清掃,保持清潔;當有血跡、糞便、體液等污染時,應即時以含氯消毒劑消毒,消毒劑濃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應有不同使用區域的標識,使用后應先消毒、洗凈、再晾干。

      7.醫院應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對感染病人采取相應隔離措施。

      (四)消毒藥械管理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使用的消毒、滅菌藥械的監督管理

      2.醫院感染管理科(辦公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擬購入的消毒、滅菌藥械的資質進行審核,并具體負責醫院消毒、滅菌藥械的購入、存儲和使用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

      3.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消毒、滅菌藥械使用效果進行抽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匯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并提出改進

      措施。

      4.采購部門應根據臨床需要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對審核意見進行采購,按國家規定查驗所需證件,監督進貨質量。

      5.醫院必須建立消毒、滅菌藥械的采購和出入庫登記制度并由專人負責。

      6.醫院自配消毒藥時,應建立消毒劑使用登記冊,登記配制濃度、配制日期、有效日期、操作人姓名等內容,并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操作程序和所需濃度配制。

      7.醫院使用消毒器械時也應建立使用登記冊,登記消毒對象、消毒時間、操作者和定期消毒效果的監測結果以備查驗。

      8.使用部門應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范圍、方法、注意事項;掌握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濃度、配制方法、消毒對象、更換時間、影響因素等,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9.禁止醫院使用過期、淘汰、無合格證明的消毒、滅菌藥械。

      (五)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

      1.醫院所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必須統一采購,臨床科室不得自行購入和試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只能一次性使用。

      2.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認真履行對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采購管理、臨床應用和回收處理的監督檢查職責。

      3.醫院采購的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三證復印件應在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備案,即《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建立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采購登記制度。

      4.在采購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時,必須進行驗收,除訂貨合同、發貨地點及貨款匯寄帳號應與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相一致,查驗每箱(包)產品的`檢驗合格證,內外包裝應完好無損,包裝標識應符合國家標準,進口產品應有中文標識。

      5.醫院設置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庫房,建立出入庫登記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陰涼干燥、通風良好的物架上,禁止與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將標識不清、包裝破損、失效、霉變的產品發放到臨床使用。

      6.臨床使用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前應認真檢查,若發現包裝標識不符合標準,包裝有破損、過效期和產品有無不潔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發生熱原反應、感染或其它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規定詳細記錄現場情況,必須及時留取樣本送檢,均應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

      7.醫院發現不合格產品或質量可疑產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報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不得自行作退、換貨處理。

      8.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使用后,按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處置。

      9.對骨科內固定器材、心臟起搏器、血管內導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的醫療器械,必須建立詳細的使用記錄。記錄必要的產品跟蹤信息,使產品具有可追溯性。器材條形碼應貼在病歷上。

      (六)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1.醫院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對醫療廢物進行嚴格的管理,未經消毒或無害化處理,不得排放、清淘或作農肥。

      2.醫院必須設置污水、污泥處理裝置,并有專人負責。

      3.污水處理人員必須經過崗前培訓,正確掌握有關衛生知識及設備操作技術。

      4.處理后的污水、污泥應符合國家《醫院污水排放標準》,并定期檢測。

      5.化學毒性廢物的管理遵照《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執行。放射性廢物的管理遵照《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執行。

      (七)醫院感染的分級防護管理制度

      1.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及《消毒技術規范》制定以下內容:

      1.1工作人員上崗著裝符合要求(工作帽、白衣,必要時戴口罩、手套、隔離褲、隔離鞋、防護鏡、防護面罩)。

      1.2工作人員的發生醫院感染事件以及銳器傷、化學燒傷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應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

      1.3在進行消毒工作時工作人員應采取自我防護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當可能造成的人身傷害。

      2.各類人員均應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個人防護和公共環境的保護,完成操作或離開工作區域時應及時摘手套,嚴禁工作人員穿工作服進入食堂、宿舍和醫院外環境。

      3.醫院感染實行分級防護的原則

      3.1基本防護

      適用對象:在醫院傳染病區、發熱門(急)診以外的從事診療工作的醫護技人員

      防護配備:白大衣、工作褲、內層圓領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醫用口罩。

      防護要求: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7

      1、室內布局合理。無菌物品按滅菌日期依次放入專柜,過期重新滅菌。

      2、醫務人員進入室內應衣帽整潔、戴口罩,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3、無菌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肌注、靜脈注射必須一人一針一管。操作前后須洗手或手消毒。

      4、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超過4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

      5、酒精、碘伏使用小包裝,密閉保存,打開時注明開啟時間,使用時間不得超過一周。

      6、使用中的.消毒劑有品名、濃度及更換日期標簽,并對其濃度進行化學監測:含氯制劑每天監測一次,戊二醛每周監測一次,須記錄監測結果。

      7、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應配備手消毒用品。

      8、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規定,醫療廢物分類投放,專人收集。

      9、臺面、地面每日清潔、消毒2 次。

      10、室內用紫外線空氣消毒器消毒2 次,每次60分鐘,記錄并累積使用時間。

      11、每月空氣培養一次,菌落總數應符合GB15982-20xx標準

      13、小心操作,預防刺傷。不慎發生刺傷及被病人血液、體液噴濺入眼或污染非完整的皮膚粘膜時,應立即按規定進行處理并報告。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8

      一、人員明確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需器械物品的供應質量,保障醫療安全。

      二、科室周圍環境無污染,內部布局合理,三區劃分清楚有實際屏障,人、物流由污到潔,強制通過,不得逆行。

      三、在器械物品處理工作流程中,要有必要的設備與設施,如:回收間應有流動水洗手設施。

      四、非本科人員未經允許不得入內,工作人員進入污染工作區要做好各項防護后再進行操作,離開本區域時要更衣、鞋等,并進行洗手或手部消毒,工作鞋應每日刷洗,晾干備用。

      五、壓力蒸汽滅菌必須進行工藝監測、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確保滅菌效果,動脈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滅菌前須進行B-D實驗并詳細記錄。

      六、滅菌合格物品應有明顯的滅菌標志和日期,專室專柜,分區存放,下收下送車輛應“潔”“污”分開,每日清洗、消毒、分區存放。

      七、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物品,拆除大包裝后方可移入無菌物品存放間,物品應存放于陰涼、干燥、通風良好的貨架上,距地面20cm,距墻壁5cm,不得將包裝袋破損、失效、霉變的物品發放至使用科室。

      八、有明確的質量管理和監測措施,對購進的原材料、消毒劑、洗滌劑、設備、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等進行質量檢測、監督登記,并對自身工作環境的潔凈和洗滌、包裝、滅菌等環節的工作質量及對無菌物品的包裝、外觀及內在質量有檢測措施。

      九、臨床科室使用后的所有診療器械經初步沖洗后由供應室統一回收處理,對一般傳染病病人用過的`器械(1)手工處理時直接加酶浸泡,如果污物已干,應煮沸消毒(2)機械處理時應用洗滌機煮沸

      處理。

      十、工作人員要嚴格做好標準預防,安全處理銳利器具,使用后的銳器應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內,3/4滿封口,由專人回收后焚燒處理,禁止利器盒重復使用及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及用手毀壞用過的注射器。

      十一、每月對空氣、工作人員的手、物體表面及滅菌器械應進行檢測并符合標準。

      十二、科內每月的檢測資料要妥善保存,特殊情況及時向上級匯報和有關科室反饋。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9

      一、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基本制度(感控十大核心制度)

      1.感控分級管理制度

      2.感控監測及報告管理制度

      3.感控標準預防措施執行管理制度

      4.感控風險評估制度

      5.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

      6.侵入性器械/操作相關感染防控制度

      7.感控培訓教育制度

      8.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制度

      9.醫務人員感染性病原體職業暴露預防、處置及上報制度

      10.傳染病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

      二、醫院消毒隔離制度

      三、醫院感染暴發應急處理預案及流程

      1.醫院感染暴發應急處理預案

      2.醫院感染暴發應急處理流程

      四、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應急處理預案及流程

      1.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應急處理預案

      2.乙肝職業暴露處理方法與報告流程

      3.丙肝職業暴露處理方法與報告流程

      4.梅毒職業暴露處理方法與報告流程

      5.HIV暴露處理方法與報告流程

      五、醫療廢物清運交接登記制度

      1.醫療廢物清運交接登記制度

      2.醫療廢物暫時存放管理制度

      六、傳染病報告制度

      1.傳染病報告管理制度

      2.傳染病網絡直報管理制度

      3.傳染病報告登記制度

      4.傳染病報告自檢自查制度

      5.艾滋病報告管理制度

      6.結核病報告、轉診制度

      七、慢性病報告管理制度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0

      一、臨床醫師應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發現醫院感染病例時,主管醫師應在24小時內網上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上報醫院感染科;病人出院時主管醫師應填寫在《醫院感染病例登記本》。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報告和處理。

      二、臨床科室每日交班時應將本科有無醫院感染病例作為交班內容之一,在查房和護理病人時,應對易感人群進行重點觀察。

      三、各科室院感監控醫師應承擔本科室與醫院感染病例診斷、預防與控制工作,做好相關登記。

      四、醫院感染管理科每日對科室上報病例情況進行核實,每月進行統計、分析。

      五、專職人員通過前瞻性調查和目標性監測,到科室查閱住院病歷等,發現醫院感染病例督促報告。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1

      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做好預防醫院感染的管理工作,主要取決于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制度。有關控制感染的規章制度,上級的規定文件很多,在制定時必須注意不但要從現實條件和可能性出發,使規章制度切實可行,而且要視具體情況來制定規章制度,以利于執行和檢查。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執行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一、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醫院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及《消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2、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監控組織,配備專(兼)職人員,并認真履行職責。

      3、醫院要制定醫院感染監控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評價和登記報告制度,并作為醫院評審的重要條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查。

      4、對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技術操作進行定期考核與評價。

      5、建立醫院感染控制的在職教育制度,定期對醫院職工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宣傳教育。

      6、醫院須建立特殊區域(如手術室、消毒供應室、產房、嬰兒室、新生兒病房、治療室等)保潔、消毒或無菌的監控制度和措施,定期檢查。

      7、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辦法。

      二、醫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醫院感染的`預防

      1、健全管理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臨床科室管理小組)。

      2、健全各級醫院感染管理人員職責。

      3、完善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4、壓力蒸汽滅菌必須進行工藝監測、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工藝監測應每鍋進行,并詳細記錄。化學監測應對每個消毒包進行,手術包尚需進行中心部位的化學監測。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柜每天滅菌前進行B—D試驗。生物監測應每月進行,新滅菌器使用前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后才能使用;對擬采用的新包裝容器、擺放方式及特殊滅菌工藝,也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后才能使用。干烤箱進行工藝監測和生物監測,發現質量問題及時檢修并復查滅菌效果。

      5、環氧乙烷氣體滅菌:必須每鍋進行工藝監測,每包進行化學監測,每月進行生物監測。

      6、消毒藥械、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進貨、使用及用后處理必須嚴格遵守《消毒管理辦法》和有關的規章制度。

      7、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劑:應進行生物監測和化學監測。

      (1)生物監測:消毒劑每季度一次,其細菌含量必須≤l00cfu/ml,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劑:每月監測一次,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學監測:應根據消毒、滅菌劑的性能定期監測,如含氯消毒液每日進行監測(試紙);滅菌劑,如戊二醛每周監測(試紙)。

      8、手術室、產房、導管室、透析室、母嬰室、新生兒室、骨髓移植室、ICU室、供應室的無菌區及治療室、換藥室等重點部門對其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每月做檢測。

      9、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消毒藥械、一次性無菌醫療物品及衛生用品的進貨證件、儲存、使用情況及一次性無菌醫療物品用后的處理、消毒效果和環境等進行監督、檢查。

      10、合理使用抗菌藥物,l臨床監測醫師、護士每月對本科用藥情況進行監測,藥劑科、感染管理科有計劃地進行調整、分析并提出建議。

      11、感染管理科監測醫院感染情況并進行專題研究,提出改進措施。

      12、醫護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并做好自身防護。

      (二)控制措施

      1、各科監測醫護人員必須執行醫院感染監測、報告制度。

      2、醫院發生感染流行或暴發,感染管理科應于24小時內報告主管院長,并通報相關部門。

      3、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醫院應于24小時內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4、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對感染患者進行隔離并采取相應消毒措施,切斷感染途徑。

      5、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進行管理和報告。

      6、醫院感染管理科必須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證實流行或暴發,計算罹患率,查找感染源,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制定、組織落實的控制措施及分析調查資料,寫出調查報告。

      7、調查報告及時報主管院長,以便進一步采取措施。

      8、其他醫院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應對本院同類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并采取相應措施。

      三、醫院感染管理培訓制度

      (一)目的

      1、有效地預防醫院感染,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健康。

      2、提高醫護人員預防意識。

      3、更新有關預防醫院感染的知識。

      (二)培訓人員

      1、全院醫護人員,重點為全院監測醫生、護士。

      2、新畢業大學生、中專生及其他人員的崗前培訓。

      (三)培訓時間

      1、監測員每年1~2次。

      2、醫護人員及其他人員每年1次。

      3、遇有新知識、新問題隨時進行培訓。

      (四)培訓內容

      1、有關衛生部門的法規、制度。

      2、醫院消毒隔離制度及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

      3、醫院感染與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4、微生物與醫院感染。

      5、有關的新業務、新知識。

      6、正確洗手、采樣方法和注意事項。

      7、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性。

      8、監測中的問題與注意事項。

      9、參加各種學會和疾病控制中心舉辦的業務培訓的內容。

      10、醫療廢棄物的處理。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2

      1、醫院感染管理科必須對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監測,以掌握本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多發部位、多發科室、高危因素、病原體特點及耐藥性等,為醫院感染控3制提供科學依據。

      2、醫院感染管理科應采取前瞻性監測方法進行全面綜合性監測。每月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每季度向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書面匯報和反饋。

      3、每年對監測資料進行評估,開展醫院感染的漏報調查,調查樣本量不少于每年應監測人數的10%,漏報率低于20%。

      4、對醫院感染病原體分布及其抗感染藥物的敏感性進行監測,定期向全院反饋。

      5、有條件的`醫院可開展目標性監測。監測目標應根據本院的特點、醫院感染的重點和難點決定。

      6、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實查率≧96%,醫院感染現患率≦8%。清潔手術切口感染率≦1。5%。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3

      一、基本要求

      1、門診相對獨立,有明顯就診標志;設專人發放口罩和就診須知,負責咨詢、引導分流患者。

      2、“三區”劃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設有效的隔離屏障,安裝適量的非手觸式洗手裝置。

      3、門診診室三固定:人員相對固定,診室內器械固定不能攜帶出室外,收集污物設施固定。

      二、防護要求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接診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級防護:適用于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⑴ 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⑵ 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⑶ 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⑷ 嚴格執行手衛生。每次接診病人后,要更換手套或進行手消毒。

      ⑸ 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并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2、二級防護:適用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留觀室、隔離病房、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患者身上采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體的工作人員,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⑴ 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⑵ 根據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途徑,采取飛沫隔離與接觸隔離。

      ⑶ 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⑷ 進入隔離病房、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隔離衣或防護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3、三級防護:適用于為實施可引發氣溶膠操作的醫務人員。可引發氣溶膠的操作包括氣管內插管、霧化治療、誘發痰液的檢查、支氣管鏡、呼吸道痰液抽吸、氣管切口的護理、胸腔物理治療、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壓通氣(如BiPAP和CPAP)、高頻震蕩通氣、復蘇操作、死后肺組織活檢等。

      4、除二級防護外,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消毒技術

      ㈠ 空氣消毒:

      1、保證空氣的流通是控制和預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

      ⑴ 開窗通風,加強空氣流通,并根據氣候條件適時調節。

      ⑵ 安裝通風設備,加強通風。

      2、需要時,可采用循環風式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不必常規采用噴灑消毒劑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

      ㈡ 物體表面、地面的清潔和消毒。

      發熱門(急)診和定點醫療機構隔離病房、隔離病區內所有的物體表面、地面都應當進行清潔,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時,應當先清潔,再進行消毒。

      1、清潔的一般要求包括:

      ⑴ 進行濕式清潔,動作輕柔。

      ⑵ 所有清潔后的物體表面、地面應當保持干燥。

      ⑶ 清潔工作應當區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逐區進行。濕擦各種物體表面,濕拖地面;抹布、拖把要分區使用,及時更換。

      ⑷ 工作人員進行清潔工作時,應當分區穿戴防護用品。

      ⑸ 工作完畢后,應當及時清潔和消毒工作用具。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規的消毒方法,消毒劑可選用0.2%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

      ㈢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使用物品的消毒。

      1、患者使用的`床單、被罩等物品每周定期更換,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時更換。用后的上述物品用雙層布袋封扎,可煮沸10分鐘消毒或者使用250mg /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15分鐘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患者使用物品與醫務人員使用物品應當分開清洗、消毒。

      2、呼吸治療裝置在使用前應達到高水平消毒,螺紋管盡可能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若重復使用,用后應當立即用500mg /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30 分鐘后,再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專用清洗機清洗,水溫80℃-93℃清洗10 分鐘,烘干備用。氧氣濕化瓶應當每24小時進行更換,使用后的濕化瓶浸泡于500 mg /L含氯消毒劑中 30 分鐘,無菌水沖洗后干燥備用。呼吸機主機表面清潔后,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

      3、接觸患者的精密儀器設備,設備表面使用70%乙醇或異丙醇擦拭消毒2遍,或整機用環氧乙烷氣體消毒。

      4、患者使用后的體溫計,浸泡于75%乙醇浸泡15 分鐘,或者浸泡于0.2%過氧乙酸中10 分鐘后,干燥保存。血壓計、聽診器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壓舌板一人一用一滅菌,或者使用一次性壓舌板。

      ㈣ 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的處理。

      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等應當使用專用容器盛放,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設有污水處理系統的醫療機構,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等可直接入污水池,適當增加污水處理消毒劑的投藥量,保證污水處理的余氯含量大于6.5ml/L。

      ㈤ 終末消毒。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出院、轉院或者死亡后,患者房間的環境和使用的物品應當進行終末消毒。消毒方法是:

      1、空氣消毒:無人條件可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也可以用15% 過33氧乙酸7 ml/m(即純過氧乙酸1g/ m)熏蒸進行消毒;消毒完畢充分通,.

      風后方可使用。

      2、物體表面和地面:清潔后,使用250 mg /L—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和拖地,作用15-30分鐘。

      ㈥ 轉運救護車的消毒和人員防護要求。

      1、轉運救護車輛車載醫療設備(包括擔架)專車專用,駕駛室與車廂嚴格密封隔離,車內設專門的污染物品放置區域,配備防護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劑。

      2、轉運人員穿工作服、隔離衣,戴手套、工作帽、防護口罩和防護眼鏡。

      3、轉運人員接觸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后,要及時更換全套防護物品。

      4、非負壓救護車轉運時應當開窗通風;負壓救護車轉運時應保持密閉狀態,車輛消毒后打開門窗通風。

      5、轉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后,救護車輛必須返回急救中心(站)消毒后再轉運下一例患者。

      6、救護車的清潔消毒應當先關閉門窗,再用2%過氧乙酸氣溶膠噴霧封閉1小時。

      四、醫療廢物的管理

      在診療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應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置和管理。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4

      1、醫院感染管理員會在院長或業務院長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

      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制定全院醫院感染控制規劃,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

      3、認真履行職責,建立建全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醫院感染監測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消毒藥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等。

      4、對醫院感染管理科擬定的全院醫院感染工作計劃進行審定,對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進行評價考核。

      5、定期召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會議,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醫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事項,遇有緊急問題及時召開。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5

      潔凈手術部的醫院感染管理達到除了一般手術室要求外,還需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嚴格執行20xx年《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GB50333-20xx》、《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的有關規定。

      二、潔凈手術室的建筑應符合《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GB50333-20xx》的要求。

      三、布局合理,嚴格執行手術室的“三通道線路,單向流程,潔污分流,明確分區、標識明確,避免交叉污染。嚴格執行隔離制度,避免引起感染與交叉感染。

      四、環境管理

      1、進入潔凈手術室清潔區、潔凈區域內的人員應通過各區域的緩沖區,應當設有明顯標識和屏障,各區域的門應當保持關閉狀態,不可同時打開出、入門。

      2、醫務人員應在氣流的上風側進行無菌技術操作,有可能對空氣產生污染的操作選擇在回風口側進行。

      3、潔凈手術室每周定期對設備層的新風機組設備進行徹底清潔,每周對凈化機組設備進行清潔,并進行紀錄。消毒氣體、麻醉廢氣應單獨系統排放,不可回風進入循環。

      4、潔凈手術室溫度應在20oC~25oC;相對濕度為40%~60%;噪聲為40~50分貝;手術室照明的平均照度為500LX左右;潔凈手術室的凈化空調系統應當在手術前30min開啟。潔凈手術室在手術中應保持正壓狀態,潔凈區對非潔凈區的靜壓差為10Pa;

      5、室內物品精簡,位置相對固定,擺放規范、整齊,不用的物品均歸還原處或放在精密儀器室,保證室內空氣的潔凈度。

      6、每天早晨濕式擦抹手術物品,濕式拖地,潔凈手術室的清掃在每天下班前、手術結束后進行。

      7、潔凈用房的清潔、消毒工作應在每次開機前和手術結束后進行,凈化空調系統應連續運行到清潔、消毒工作完成后,Ⅰ~Ⅱ級用房為完成后不短于20min,Ⅲ~Ⅳ級用房不短于30min。

      7、清掃用拖布、抹布不要用易掉纖維的織物材料制作,一般可用長纖維材料或聚胺酯海綿。為防止交叉感染,不同級別的手術室使用各自專用的拖把,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8、不同級別潔凈用房的清潔、消毒物品(拖布、抹布)、專用的清掃用品應分別設置,不應混用。拖布、抹布應使用不易掉纖維的織物材料制作。拖布應使用片狀形式,用后應立即洗凈、消毒、烘干。每月對手術室內空氣潔凈度和物體表面進行細菌監測,及時分析、處理。

      9、手術結束后,工人及時清理所有的衣物及垃圾,通過污染傳遞窗送入污物通道,并濕式清潔地面。用過物品濕式擦抹。手術廢棄物品應按醫療廢物分類收集于不同包裝袋(盒)內,由專人收集并運送到指定地點。

      五、人員管理

      1、收發室設專人管理,嚴格控制入室人員。手術人員按“手術通知單”上名單,經專人核對后進入手術室。一臺手術參觀人員不得超過2人。潔凈手術部的現場工作人員數量宜符合GB

      50333的要求。觀摩手術人員,應穿有明顯標識的隔離觀摩服,一般只允許參觀半限制區及經走廊參觀限制區,正在實施手術的手術間禁止參觀,并限制室內人員走動。

      2、所有手術人員均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3、進入手術室時,按要求更衣(衣服要遮蓋全身皮膚,最好能穿扎緊褲口的褲子),帽子應將頭發全部遮蓋,戴有吸附作用的手術口罩,覆蓋整個口鼻部。避免大聲說話交談。當手術衣被污染時,應及時更換。手術患者一律穿干凈病員服,經病人通道入室。設立對接車嚴格區分室內車、室外車,病員進出必須更換交換車。

      4、進入潔凈手術部清潔區、無菌區內的人員應當更換手術部專用的產塵少的工作服;并更換手術室的專用鞋帽、口罩等。

      5、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傳染病的工作人員應當限制進入手術室工作。

      6、在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和實施手術的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7、在無菌區內只允許使用無菌物品,若對物品的無菌性有懷疑,應當視其為污染。

      8、實施手術刷手的人員,刷手后只能觸及無菌物品和無菌區域;穿好無菌手術衣的醫務人員限制在無菌區域活動。

      9、醫務人員不能在手術者背后傳遞器械、用物,墜落在手術床邊緣以下或者手術器械臺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應當視為污染。

      10、限制手術臺上翻動病人。必要時也要輕柔,減少浮游菌沉降于手術區。病人應在麻醉準備間麻醉后送入潔凈手術室。

      11、手術結束后,醫務人員脫下的'手術衣、手套、口罩等物品應當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離開手術室。

      六、物品管理

      1、手術室的器械消毒滅菌應嚴格按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要求進行,并經中心供應室專業化處理,以確保消毒滅菌達標。

      2、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或滅菌。耐熱、耐濕物品首選物理消毒或滅菌方法(壓力蒸汽滅菌法);不耐熱、不耐濕的器械或用品可選用低溫滅菌法(環氧乙烷滅菌法、低溫等離子體)。小型快速滅菌器不能替代常規的壓力蒸汽滅菌方法。

      3、手術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無菌,無菌物品必須定點、定位、按消毒滅菌日期先后順序分類放排列,標記清楚。在有效期內使用,不得使用過期無菌物品。

      4、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接觸病人的麻醉物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

      5、醫務人員使用無菌物品和器械時,應當檢查外包裝的完整性和滅菌有效日期,包裝不合格或者超過滅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見污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6、獲準進入手術室的新設備或者因手術需要外帶的儀器、設備,使用前必須對其進行檢查,應按手術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滅菌工作后方可使用;

      7、大件物品、儀器設備在半限制區內先進行清潔后才能進入潔凈區。一次性及小件物品先除外包裝后進入手術室。手術室凈化系統停止運行期間,不允許把大件物品、儀器搬入手術室。

      8、物品的滅菌過程:嚴格按照20xx年《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執行,有滅菌效果監測的措施。

      9、無菌物品的存放: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范》執行。應分類放置于潔凈區的不銹鋼架子,順序發放使用。有專人負責定期檢查無菌物品的滅菌標識、滅菌日期、有效期、包裝的完好性及執行者的簽名。護士長及質量控制人員定期檢查其工作。

      10、無菌物品的使用:應以保持其無菌性和完整性的方式打開、配置和傳遞。無菌物品應直接由刷手人員取出或安全的放置于無菌區內。無菌物品一經打開必須保持其在視野范圍內,確保其無菌性。

      11、清潔物品與污染物品:兩者的流向應嚴格區分,污染物品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分類處理。特殊污染(炭疽、破傷風、氣性壞疽等)器械按高水平消毒—清洗—滅菌程序進行。

      12、接送病人平車應用交換車,并保持清潔,平車上的鋪單一人一換。接送隔離病人的平車用后嚴格消毒。

      13、患者手術前應做有關傳染病篩查,其手術通知單上應注明感染情況。傳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離患者的手術應當在隔離手術間進行。實施手術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嚴格按照標準預防原則并根據致病微生物的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加強醫務人員的防護,手術結束后,應當對手術間環境及物品、儀器等進行終末消毒。

      14、手術后的廢棄物管理應當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進行分類、處理。

      15、手術敷料應采用不脫落纖維與塵粒的織品。

      七、日常管理

      1、對潔凈區域的非阻漏式孔板、格柵、絲網等送風口,應當每周進行清潔,若有污染應隨時清潔。對潔凈區域內回風口格柵應當使用豎向柵條,每天擦拭清潔1次,每周徹底清潔,若有污染應隨時清潔。

      2、潔凈手術部的凈化系統應在手術前30min開啟,術前的風速、壓力、濕度等指標應符合GB50333中關于手術級別的要求,術前應有相關數據記錄。

      3、負壓手術室每次手術結束后應當進行負壓持續運轉15min后再進行清潔擦拭,達到自凈要求方可進行下一臺手術。過濾致病性氣溶膠的排風過濾器應當每半年更換一次。熱交換器機組散熱器應當每周進行自來水噴射沖洗,并保持清潔干燥。對空調器內部加濕器和表冷器下的水盤和內部濾芯清潔。

      4、特殊感染手術的消毒與管理

      應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對感染病人采取相應隔離措施。特殊感染患者手術,各科室應提前與手術室聯系,并在手術通知單上注明感染名稱,以便合理安排手術。特殊感染手術應在專用負壓手術間進行,手術間掛隔離標志,前緩沖室備有專用消毒用品及浸泡桶,門口備隔離(防護)服、防護口罩、手套、鞋套等。

      八、質量監測

      1、潔凈手術室投入運行前,應當經有資質的工程師質檢部門進行綜合性能評定,并作為手術室基礎資料存檔。

      2、潔凈手術室日常實行動態監測,必測項目為細菌濃度和空氣的氣壓差。檢測方法和標準符合相關規定。

      3、每天可通過凈化自控系統進行機組監控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每月對各非潔凈區域局部凈化送、回風口設備進行清潔狀況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每月對各級別潔凈手術室手術室至少進行1間靜態空氣凈化效果的監測并記錄。每月測噪音、溫濕度、空氣、物表、手培養監測后記錄在案。

      6、每半年對潔凈手術室進行一次包括塵埃粒子、高效過濾的使用狀況、測漏、零部件的工作狀況等在內的綜合性能全面評定,監控并記錄。

      7、每半年對潔凈手術室的正負壓力進行監測并記錄。

      九、潔凈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

      一、嚴格劃分潔凈區與非潔凈區,二者之間需設置緩沖區或傳遞窗,做到潔污分開、人流物流分流的原則。

      二、凡進入手術部的工作人員必須按規定統一穿手術專用衣、帽、鞋、口罩;外出時必須更衣,并換鞋或穿鞋套。

      三、嚴重呼吸道感染者,一律禁止入手術部,必要時戴雙層口罩,方可入內;手術間應分感染手術間、潔凈手術間和污染手術間,潔凈手術應放在污染手術前做。

      四、感染手術必須在指定的感染手術間做,同時必須按感染手術常規處理房間及一切物品。手術后手術間地面和空氣必須嚴密消毒。

      五、感染手術一律謝絕參觀,并設兩名巡回護士完成手術間的內外供應工作。

      六、手術部洗手、護士鋪臺、刷手、穿隔離衣、戴手套和手術配合均應符合無菌操作要求。巡回護士進行各種治療注射、拿放無菌物品.應符合無菌操作要求。

      七、接送病人的手術平車必須注意及時換輪或消毒,并保持清潔,平車上的鋪單應一人一換。

      八、各種無菌包及無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專人負責定期滅菌或更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應密閉存放,每周更換二次,容器每周滅菌二次;無菌包有效期不得超過7天;開啟的無菌敷料罐等應每日更換。

      九、工作人員必須熟悉各種消毒液的濃度、配制及使用方法,并可根據其效能定期檢測。

      十、無菌物品的存放應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范》執行。

      十一、手術部清潔用具必須嚴格分區使用,不得混用;手術部應有定期清潔衛生制度。

      十二、用紫外線殺菌燈消毒時,應有消毒時間、操作人員簽名等項目登記和紫外線強度監測登記。

      十三、每月必須對手術室物表、消毒劑、滅菌劑、醫護人員的手和室內空氣作一次微生物監測,并保存好檢測記錄。

      十四、手術部工作人員必須按照標準預防措施作好個人防護。

      十五、所有手術后的垃圾,必須按照《蕪湖市中醫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規定收集、轉運和最終處置,禁止與生活垃圾混放,避免回流社會。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相關文章: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08-06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推薦]08-13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熱]10-07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熱】11-26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精品)01-13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選26篇)12-14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選36篇)11-09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選24篇)11-23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5篇【優】11-26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匯編15篇06-12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 | 玖玖资源免费国产在线 | 日本国产激情视频 |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 | 日本久久久免费精品 | 婷婷色五月综合在线 |